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你看,我们的老家就在那边的山上,过不了多久,这里将会开出一条崭新的农耕路,直通老家。”近日,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柘园村党支部书记雷贤坤站在位于县城公路边的柘园新村,指着山那边的老家,满怀信心地对笔者说,柘园人已经开始走下山搬迁脱贫后重新上山开发生态农业的希望之路。
柘园村原是云和县一个极为贫困的少数民族村,1998年,在雷贤坤等村干部带领下,柘园村第一批农民搬迁下山,拉开了柘园人下山脱贫的序幕;10年后的2008年,最后一批农民搬迁下山住进新居,至此,全村64户208位村民,分三批从海拔800米的鹿角尖山腰,搬迁到县城附近,整村挪动了10多公里。在那10年时间里,柘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在山里,撇开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交通等因素,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就深深地束缚着全村的发展。在随后的10年里,雷贤坤带领村两委干部对村民做了无数次思想工作,慢慢地,农民打开了心结,解放了思想,一步步走下了山,开始了新的发展之路。
2011年,柘园村农民人均收入从下山前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了8000多元,如今村里的图书馆、活动室、篮球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一年两场的大型演出更是让村里的“畲族文化表演队”有了用武之地。而更能体现出村里变化的就是村里30岁以上的“光棍汉”由原来的35人下降到了6人,而这6人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现在都免费住进了村里的“单身公寓”。
下山搬迁后,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但是,在雷贤坤等一班村干部的心里,却还有一个多年未解的心结——如何摆脱集体经济零的尴尬。
“没有集体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举步维艰,更别谈把柘园建设成一个经济强村了。”雷贤坤说。
“我们上山发展集体经济!”2010年,在一次次的研究探讨后,柘园人把眼睛盯上了老家那片山林和土地。雷贤坤介绍,在下山后,土地复垦工作得到了同时推进。2010年已经复垦出70多亩土地,从去年开始试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获得了丰收。
这让村民看到了壮大集体经济的希望。这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市场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模式去经营?
“我们把土地承租给别人开发,全部复垦出的话有200多亩,承租给别人,不管是收租金还是入股合租,都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不菲的收入。”最后,双委会拍板定下了“土地流转”的初步方案。
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谁愿意去承包土地?毕竟土地处在海拔近800米、连车都开不上去的大山深处!
“那我们就打通一条回老家的‘希望之路’!”雷贤坤说,这个提议不仅得到县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所有村民的一致认可。
清苗、迁坟、转移菇棚……所有的村民开始自觉地为这条农耕路让道。7.6公里农耕路的政策处理,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立项,今年年底前,我们将打通这条‘希望之路’。”雷贤坤说,到时我们将利用优良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把绿色食品提供给城市居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路。
- 60多年老书店将成市民温暖回忆 衢州新华书店动迁西区
- 好雨洗出千峰翠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七
- 听听小微企业需要什么 将小企业客户发展成大企业
- 文化创意能给一座城带来什么?杭州文创产业发展启示
-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五:乌石塘"渔歌唱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