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201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近7亿元,同比增长10%,村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两家,超5000万元的有两家,百万元以上的超过了10家。这就是长兴县父子岭村去年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工业村,父子岭村的发展总是让人惊叹不已。但在惊叹之余,记者从这份“成绩单”上发现,有种变化正在这片土地上悄悄发生着。
众所周知,让父子岭人走上发家致富道路的是其赖以生存的耐火行业,几十年间,耐火行业的产值几乎占据了全村年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甚至全部。而在去年,这一数字的“垄断”被打破了。
在去年近7个亿的工业产值中,耐火行业占据3.8亿元,另外3.2亿元被轻纺业收入囊中。耐火的产值份额也降到了60%以下,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从耐火行业“黑色”经济的一家独大,到轻纺行业“白色”经济的强势崛起,这一黑一白的“双龙戏珠”让父子岭村的经济再次扬起发展的风帆,这中间透露出的是一个村转型升级的成果。
耐火业的“阵痛”
父子岭村,这个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镇守着浙江北大门的村落一直被冠以“浙北第一村”的美誉。而从人们最初注意到这个村子开始,父子岭村就一直以一种工业立村的形象出现。
在当年那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工业似乎只能是大城市的“专利”。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打开了发展的“魔力箱”。就是在那时起,一家名叫长兴县父子岭耐火材料厂的村集体企业在浙江的最北面悄然建起,这就是父子岭集团的前身。
1982年,如今的村书记王柏成进入村委会班子,开始接手企业,也就是从那时起,企业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产值从百万元到千万元,再到1996年的首次破亿元。 18年的时间,王柏成将这个当初小打小闹的村集体企业打造成了当地工业的“领头羊”,父子岭村也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企业的不断发展让父子岭人看到了耐火业的巨大发展前景,更多的父子岭人开始进入父子岭集团,“我们村人口一共是1600多,光在我们企业上班的就有400多人,占了全村的四分之一,平均下来每一户人家中有一个人在父子岭集团工作。”
除了在企业里上班,一些人开始自己创业,走上了办企业的道路,但都没有走出耐火的圈子。渐渐地,父子岭村的工业发展全部被耐火行业占据,村里基本没有其它的工业产业出现。这也为村经济的多产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30多年来,耐火业就像父子岭村的血液一样,不断流动,推动父子岭人继续向前。但常年没有新鲜血液的进来,让父子岭村的发展出现了‘阵痛’。”在耐火行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王柏成感觉到了一丝隐忧。
王柏成的隐忧渐渐地开始变成现实。进入新世纪以后,虽然耐火行业每年的发展势头依然向上,但上升的幅度却越来越小。
高档树脂结合镁碳砖是父子岭集团目前的主要产品,但令人惊讶的是,从1990年开始,它成了企业销售的主力, 20多年过去了,主角依然是它。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状。”王柏成的话里透着一丝无奈,“科技含量低、市场空间不断变小、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这些问题是整个行业的弊病,我们只能尽量避免。虽然企业凭借良好的品牌和质量依然在向前发展,但不可否认,耐火业正在进入‘阵痛’期。如何才能让村里的经济走出耐火业的限制,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我们心头所急。”
“阵痛”逼出转型契机
长兴县夹浦镇是一个轻纺大镇,就在父子岭村大搞耐火行业的时候,轻纺业几乎同一时间在夹浦镇的其他地方兴盛起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凭借着轻纺业发家致富的老板在夹浦已是比比皆是。
但就是在如此的环境下,父子岭人多年的耐火情结还是让他们未能对轻纺业敞开心扉。这也让父子岭村始终以一个特例的形象“驻守”在夹浦的最北面。直到2000年,随着一个人的一个行为,再一次转型的时机到了。
刘伟星是该村的村主任,同时作为父子岭集团的一名员工,他将耐火行业的发展之困看在眼里,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成为他时常关注的问题。
在看到轻纺业的无限商机后,他决定自己也要试试看。于是, 2000年,他投入400万元,购入了3台经编机。在当时,长兴的整个轻纺行业还只是刚刚进入喷水织机的阶段,经编机寥寥无几。
但正是父子岭人与生俱来的敏锐眼光让刘伟星又领先了市场一步。当时的他在头几年产值就达到了1000万元,这也让刘伟星从职工一跃升级为老板。如今,刘伟星的经编机已经增加到了11台,年产值超过了4000万元。
在刘伟星的带动下,父子岭人开始逐步进入轻纺行业。到了2004年,全村的喷水织机已经达到了300多台,纺织业开始逐渐打破耐火的垄断,成为村民新的致富手段。
高荣海今年56岁,当年村里掀起了纺织热潮后,他成了其中的一员。而在这之前,他自己在路边开了家小饭店,起初生意还是很红火的,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饭店生意渐渐变差了。
于是在2004年,依靠着饭店的第一桶金,老高搞起了家庭作坊式的纺织业,从两台加弹机慢慢开始起步,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加弹机已经增加了4台,自己还在外面包了100多台喷水织机。
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厂一年的产值就达到了4000万元,比前年有了10%的增长。“去年厂里请了30多名工人干活,生意还不错,年收入近百万元。”
虽然起步晚,但父子岭人却并没有与市场脱节。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产品的转型升级在同步展开。
这两天,村里的老邵正忙着给自己的喷水机改头换面。“目前,我们厂正在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前我们主要做春亚纺,用于服装的面料。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春亚纺现在已经很少人做了,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他对记者说。
为了跟上市场,老邵今年投资了20万元,给自己的15台喷水织机装上了大龙头,“装了大龙头后,我们就能生产提花、斜纹布等高档布匹,还有了出口的能力,与春亚纺相比,每年的效益将提高好几倍。”从老邵的话里,记者能够感受到转型升级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转变。
而在父子岭,像老邵一样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人还不在少数。在经过了“黑色”耐火的起步后,这场“白色”的生产大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把工业园建进村里
谁能想到,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会出现一个轻纺工业园?父子岭村就这么干了,还干得有声有色。
看着村里的轻纺业不断壮大,经济活力又一次活跃起来,王柏成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地。但紧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喷水织机的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村民的生活环境,成为摆在他面前的新问题。
这时,一个想法出现在王柏成脑子里。既然乡镇都能有工业集中区,为什么村里面就不行呢?说干就干,通过村委会的讨论,建立一个轻纺工业集中区的想法顺利落了地。
通过商议,村委会决定在村子周边的土地上规划出10亩土地,将村里的喷水织机全部搬迁至集中区,进行污水排放的统一管理。同时,建设轻纺工业园的500万元全部由村委会出,不需要村民出一分钱。
2004年,一个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的轻纺工业园就在父子岭村拔地而起。这也让父子岭村成为县里唯一一个在村里自费建起轻纺工业园的行政村。随后,全村20多户, 400多台喷水机全部进入工业园区内,实现了喷水织机污水的统一管理。
王卫兵就是这20多户的其中一户。 2004年之前,他做着跑运输的工作,每个月也就几千块钱的收入,这对于要养活一家5口的他来说,压力实在有点大。看到身边的人都开始做起了轻纺业,他放弃了跑运输的工作,买了6台喷水织机,试着做起轻纺来。“原本我们的机子都是放在家里,污水排放系统不完善,村里建起了工业园后,虽然当时只有6台机器,但我们还是响应号召,将机器搬进了工业园区内。村里不仅帮我们提供了场地,还为我们建好了污水排放系统。”对于当时村里做出的这一决定,许多村民跟王卫兵一样,都欣然接受。
现在,王卫兵已经有了12台喷水织机,靠着这十几台机器,他一年的收入已经增加到了20万元,原本生活拮据的他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去年全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1万元,比前年增加了10%以上,近几年呈现出3年翻一番的趋势。这两年来村里的汽车也多了起来, 90%的家庭都买了车,有些人家还不止一辆车,这样平均算下来,每户人家都有一辆车。”父子岭人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作为一个轻纺业越来越发达的村,如今走在村里却听不闻一声“机杼声”,看不到一台喷水织机的身影,成为父子岭村独有的特色。“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为后代留路。”这是王柏成一直挂在嘴上的话。去年,父子岭的老百姓又迎来了一件大事,村里拿出120万元,在新的水源地修建了50亩的新生活用水水库,又出资90万元进行管道的铺设,一举改变了以往几十年喝地下水的习惯,让这一泉干净水、放心水流进了每家每户。
如今走进父子岭村,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一幢幢带花园车库的二层小楼,一条条干净的河道,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浙北第一村”的繁荣和活力。
- 从赌徒到羊倌——脚踏实地才是致富真理
- 12个项目成功签约 杭州西湖区浙商创业创新大会吸金65亿
- 12个项目成功签约 西湖区浙商创业创新大会吸金65亿
- 海盐设立个私协会非公党员群众创业帮扶资金
- 33.浙江雷克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