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彭公水坝遗址 1 4000年前的人类,用草裹青淤泥和黄土筑坝。
彭公水坝遗迹——岗公岭段纵剖面
昨天,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2007年至2012年,千位专业普查队员和万名热心浙江人在做一件事情,他们走遍浙江,寻找不可移动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覆盖全国的文物普查有3次,1956年的第一次连统计数据都没留下,1985年第二次普查结束后,浙江有1.3万处文物被登记在册。
第三次普查,5年的寻找、梳理、盘点,浙江这片土地上不可移动文物最终定格在了73943件,文物数量猛增近5倍,这个数字的发布不仅让公众吃惊,也出乎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的意料。
祖宗留下的文物家底排名,浙江高居全国榜首,多出拥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四大古都的河南8000多处,与河南相差无几的探花省份是四川,山西位列第四,传统的文物大省陕西找出4.9万件文物,排行第五。
为什么会发现这么多新文物?
这是浙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寻宝行动,上亿元的经费,上万的人力,与1980年代是天壤之别,那个时候,寻宝的不过数十位专业人士,到每个县走一遭,走入每个乡镇、每个村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次寻宝,除了极少数深山和若干荒岛,普查员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文物的地方。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说,接下来的日子,除了现在的人类活动遗迹慢慢变成文物,还有施工、考古在地下发现宝贝,浙江坊间难觅新的不可移动文物。
水下考古在国内兴起不过十数年,水下遗存也第一次进入浙江文物名录。浙江从福建、江西、辽宁调集15位水下考古队员,在浙江沿海找到了7处沉船遗址,3处疑似沉船遗址和12处水下文物点。
浙江文物数量增5倍,还在于浙江人对“什么是文物”有了新理解。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曾认为先秦的遗存才是文物,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界,清代以后的遗迹不再视作文物。难道年代是决定文物判断的唯一因素?吴志强说,嘉兴南湖红船影响了历史,难道不是文物?汶川地震的著名汉旺镇钟楼难道不是一个历史大事件的见证?
这一次,矗立杭州武林广场的浙江展览馆被列入了文物序列,它建于文革年代,它的建筑样式体现了文革时期的风貌和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食堂、大会堂,这些老建筑在乡间也不多见,但它们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被列入了文物名录。
2005年,国务院提出了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若一个人类活动的遗留物,能让我们记起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就该算作文物。在以往,我们不认为运河、山间古道是文物,如今,越来越多人认可它们的价值。
5年间,浙江各地发现了独具特色的新文物:宁波的近代工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绍兴的酒作坊遗址、古桥、名人史迹,舟山的灯塔、民间渔用码头、海岛宗教建筑、海防军事碉堡和坑道,丽水的乡土建筑、古窑址、古矿洞、古桥、畲族文物、摩崖石刻。
普查队员怎样找文物?
浙江有3万个村庄,普查队员走入每一个村庄,重复着同样的寻宝程序。先找村干部聊天,问问村里是不是有古庙、古井、古桥、古石刻,再让村干部把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召集起来,听他们侃村里的传说。
有了线索,普查队员直奔疑似文物而去,把每处文物记入野外手册,这些手册堆起来有小山高。临走前,队员们还会走访村里的稻田,山林,或许,那里的某块不起眼的石头上,就有着古代的文字。
编外的万名志愿者纯粹出自对历史的热爱,他们中,有的是照相馆老板,抛下生意跟着普查队跑,老婆质疑他啥都不懂,他说,“我至少能帮着拍照。”一位大学生请缨出把力,“我没啥本事,帮着拉皮尺吧。”
5年间,中国新发现55万处新文物,国家文物局从中评选出百大新发现,浙江的富阳市泗州造纸作坊遗址、杭州市余杭区彭公水坝遗址、浙东沿海近代灯塔群、台州市玉环县坎门验潮所旧址位列其中。
传说中大禹治水果真发生在这里?
文物档案
名称彭公水坝遗迹
类型古遗址
年代良渚时期(距今4800年左右)
所在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村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位史官明确告知,这是上古传说,他未能做历史考证。两千多年来,从未有人找到过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大禹果真治过水吗,历史上真有大禹这个人吗?
依照传说,大禹曾在会稽山召集部落首领开会,庆祝治水成功,部落首领防风氏因忙于治水,赴会迟到而被杀。防风氏所统领防风国就在浙江德清,意味着大禹治水若真有其事,就发生在浙江一带。
这是2009年一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发掘。因施工取土,彭公水坝遗址现身,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个古墓。其实,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史书上从未记载,迄今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考古者在这片山岭中发现6处人工堆筑的遗迹,如今被当地人称作岗公岭、秋坞、石坞、老虎岭的土坡就是4000多年前先人堆筑的水坝遗址。
这些水坝修建在几座山峰包夹的山谷之间,先人们意图是,用水坝将分散的山头连成一体,形成一道长达数公里的屏障,从而达到使山洪改道的目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推测,这些水坝与良渚古城外围的防洪治水系统有关,换句话说,是它们让繁盛一时的良渚城免遭水患。
拦水坝顶宽现存约10-18米,底宽现存约50-80米,高约10-20米。堆筑平面呈条形,剖面呈梯形。
4000多年前的人类是怎么筑起水坝的呢?考古学者细究其构造发现:水坝下部用草裹青淤泥堆筑,上部用黄土堆筑,这种营建的方式是良渚时代高台遗址普遍采用的方法,由此也反证此水坝确系良渚人所筑无疑。史前人类竟能营造连接数座山峰的大型水坝工程,良渚人的智慧再次惊四座。
2010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草裹泥样品送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年代,结果为距今4300年左右,确认该拦水坝遗迹为良渚文化中期营建。
若大禹果真是夏朝第一代王“启”的父亲,他恰巧就生活在彭公水坝修筑的年代,吴志强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彭公水坝有望让大禹走出神话,进入真实的历史。
2 富阳市泗州造纸作坊遗址 造纸工艺流程还原
遗址现场
坎门零点
验潮井
洛伽山灯塔
七里屿灯塔
太平山灯塔
七里屿灯塔
文物档案 名称泗洲造纸作坊遗址 类型古遗址 年代宋代 所在地点杭州市富阳市高桥镇泗洲村 中国发现的最早纸张,岁数已超过两千,但位列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留下的古造纸作坊,年代并不久远。这个尴尬的考古现状,一直持续到富阳的这次意外发现。 2008年9月,富阳市打算修建一条公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抢在施工前抢救发掘了这一遗址。 这里并不是一处造纸的小作坊,而是一处不逊于现代造纸厂的古代工厂:这处遗址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占地达1.6万平方米。既有劳作的区域,也有工人们生活的厂区。 遗址埋藏较浅,完整保留了整条造纸工艺线:摊晒场、浸泡原料的沤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镬、浆灰水的灰浆池、抄纸房和焙纸房等;附属的建筑有石砌的道路、排水沟、水井和灰坑等。 造纸需要大量用水,人们还在遗址南部发现了1条东西向古河道。从这些遗存中,我们可推算出古人堪比近代的先进造纸工艺流程:原料预处理-沤料-煮镬-浆灰-制浆-抄纸-焙纸。 测定暴露出来的遗迹,判定是南宋时期的遗留物,但现场还出土了“至道(宋太宗年号)二年”、“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二年”等纪年铭文砖,这个遗址的使用年代一下子被上推到北宋早期。 专家判定,遗址最早启用于北宋初期,南宋为全盛期,元代还在使用,后废弃。20世纪中期,村里人从其他地方挑来肥沃的土壤,此处成为农田。 考古界对这处造纸作坊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最全、拥有先进造纸工艺的古代造纸遗址,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乃至世界造纸工艺的传承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富阳造纸传统悠久,《咸淳临安志》记载富阳在南宋时所出“赤亭纸”、“小井纸”,名闻遐迩,今天富阳仍是传统造纸的重镇,这个遗址赋予了当地厚重的历史人文品味。 更令人遐想的是,这处造纸作坊,造的是种什么纸?南宋时,低端纸张用稻草造,宣纸等书写用纸靠加工竹子,这处作坊造纸竟然用上了麻、皮等古时的高档物。用这种原材料,造出的纸张在当时称得上是顶级纸张。 做什么需要这么好的纸张?富阳临近南宋首都杭州,造纸作坊规模庞大,宋代已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考古学者大胆猜想,难道,这里就是一处皇家造币厂? 这里是南宋的皇家造币厂? 台州市玉环县坎门验潮所旧址 民国时,这里就是中国零海拔的标尺 文物档案 名称玉环验潮所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 年代1928年 所在地点玉环县坎门办事处灯塔社区鲳鱼岙 验潮,是个少见的名词,之所以验潮,就是在测量大海潮涨潮落水位之时,算出大海在平静时的基准高度,以此作为海拔“零米”的标杆。确定了零海拔,陆地上的山地、平原、城市与其比高,就是各地的海拔数值。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沿海陆续设立验潮机构,建立高程测量基准面,服务其资源掠夺和殖民统治。 1928年,我国著名的天文与测地界专家曹谟先生主持选址、设计,次年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己的验潮机构——坎门验潮所。1930年5月正式验取潮汐资料,经多年观测,确定了“坎门零点”。1936年1月,“坎门高程”正式启用,并引测到浙江、江苏、北京等17个省市,应用于军事测图等。1948年8月,国民政府国防部测量局曾准备将“坎门零点”作为全国大地测量的法定起算面,但因国民党败逃台湾,未能实现。 1959年我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坎门高程”的精确数据。“坎门高程”在国内外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坎门验潮所目前仍是国际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交换站。 列强枪炮打开中国国门的见证者 浙东沿海近代灯塔群 文物档案 浙东沿海近代灯塔群 类型交通海运设施 年代晚清至民国时期 所在地点宁波市、舟山市 指引航路、预警礁石、为过往船只照明,在浙江海域的小岛上,有这样一群忠实服务逾百年的多样式灯塔。 浙东沿海灯塔群分布于舟山群岛的嵊泗列岛白节山、半洋礁、唐脑山、鱼腥脑、洛伽山、大菜花山、七里屿,象山石浦海域的东门岛及渔山列岛北渔山等各岛屿,总数有13座。 最早矗立的是始建于1865年的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峙)灯塔,此后,陆续在舟山嵊泗列岛海域建有花鸟山(现已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白节山、半洋礁、洛伽山、小龟山、东亭山(外洋鞍岛)、鱼腥脑岛、太平山等灯塔;在象山海域建有东门灯塔、渔山列岛建有北渔山灯塔等。 每座灯塔包括一座主灯塔和周边的控制设施、生活设施。主塔为独立塔身,用石块垒砌,筑成圆锥形状或八角形;塔身外多涮黑色油漆或沥青,也有通体漆成白色或白红相间横纹的外观;塔顶为钟形玻璃园罩的灯笼,笼壁下部多为铁质桶形圆柱体,笼上部一般设八扇玻璃窗,塔身顶部外为圆环形带铁栏杆的回廊,笼顶与笼身成穹顶状,顶正中设风向标与避雷针等;灯器设备放置于灯笼内的灯台中央基座上;闪白光,周期3秒,射程10—20海里。 灯塔自晚清至民国建立后均由海关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归属交通部管理,并大都改为电光源,现改为太阳能光源。1969年移交海军航保部管理。1980年浙江沿海航运灯塔归上海航道局管理,现多数为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温州航标处管理。 这群灯塔矗立百年,已成为上海、舟山、宁波等港口的门户标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它们是中国开埠通商的见证,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三十二款明文规定:“通商各口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由领事官与地方官会同酌视建造”,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航标建设的序幕。 浙东沿海灯塔是我国最早建设的一批现代灯塔,100多年来担当着引导船舶出入长江口、贯通中国南北航运及东南亚航运畅通的职责,是中外船舶进入上海、浙江沿海港口的门户标,也是上海、浙江至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以及经过太平洋的远洋国际航线绝不可少的重要灯塔,至今仍然发挥不可或缺的助航作用。 浙东沿海灯塔多由英国人独立设计完成,融入了当时欧洲航标设计建造者对导航、采光、防潮、通风、瞭望等灯塔功能的独到理念,同时也包含了对实用、坚固、美观、耐久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标建筑典型代表。 据都市快报 记者 王中亮 制图 铁勋
- 浙江省文化工作表彰会 杭州捧出漂亮成绩单
- 浙江新增驰名商标52件 驰名商标数量位列全国前茅
- 创业创新闯天下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八
- 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总结表彰会在杭州举行
- 2010—2011年度浙江省文化工作表彰会在杭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