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3日电(记者 余靖静)受人力与设备投入所限,研发一直是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软肋”。但记者近日在浙江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采访时了解到,得益于当地政府搭建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企业的创新成本大减,创新能力“提速”。这些平台也因此被企业亲切地称为“科技公共管家”。
软件产业是杭州高新区第一大产业,浙江省投资2.9亿元在此建起了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平台负责人陈卫东说,平台擅长在网络环境中为企业提供虚拟服务,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注册,汽车研发、新药研制等230个项目在这里进行了测试。
受益者之一、杭州微元科技2009年取得了日本松下“黑匣子”专项软、硬件产品开发的10年服务外包合同。企业负责人徐涛告诉记者,“黑匣子”是行车数据电子记录系统的关键部件,对可靠性要求较高,这是日方首次将这部分服务外包给一家中国民营企业。
“境外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软件外包开发必须使用正版的软件平台。正版软件平台购置费用需要七八百万元,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门槛很高。”徐涛说,公司采用浙江省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的正版工具软件,软件相关费用降低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公共科技管家”的运算速度、衍生服务等也备受中小企业的青睐。光影科技是一家从事三维动漫技术研究的中小企业,其负责人陆建春说:“时间成本就是竞争力。我们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运行完成的项目,放到浙江省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上去‘跑’,一周即可。这个公共平台还是微软的授权平台,通过培训,我们也能享受到世界最前沿技术动态。”
此外,浙江还支持这些“科技公共管家”做好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中高端研发力量不足,尤其克服在环境问题上的“惰性”问题。
医药企业近年来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加大,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与“麾下”的数百家企业联合开展了剧毒和高毒原料的替代及其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杭州下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单靠中小企业个体,要进行“绿色”转型难度较大。企业2005年开始和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合作,进行维生素D3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原料的消耗及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
- 浙江人口高龄化速度“超过”老龄化速度
- 支持浙江中小企业发展 南浔银行获优秀奖称号
- 加快科技创新 突破技术壁垒 “腾云”冷藏箱行遍欧盟
- 浙江在线:永康查出192名吃空饷公职人员
- 浙江在线:永康查出192名吃空饷公职人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