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废弃的会堂、闲置多年的空房、长满杂草的荒地……在庆元县龙溪乡农村,这些原先无人问津的地方如今却成了“香饽饽”,空房荒地成了该乡富民强村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溪乡农村和各地一样,村村建起了大会堂。如今这些地方大多已成了农民堆放杂物的场地。另外,由于教育布局的调整、流通体制改革,村校和粮油系统、供销系统等在农村也留下了不少闲置的房产、土地。如今,当地农民在这些地方建起了标准厂房、商贸市场、农民工公寓……或租给创业农民,或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富了村民,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为当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旧会堂“孵”出300多万元产值
龙溪乡西溪村村中心有一座约600平方米的会堂,让村民们想不到的是,这里居然“生金孵银”。两年前,会堂改建成了标准厂房,两家企业入驻后,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每年为地处山乡的西溪村带来5.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时值正午,当记者走进这个微型“工业园区”时,只见机器飞转,租下其中一半厂房的西溪村村民吴道康正指挥工人加工刚运来的茶青。这位种了大半辈子茶叶的农民,从未想到自己能在家门口当上小老板。
吴道康自己有113亩茶山,几年前曾打算边种植边加工茶叶,但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地。2009年,村里在废弃的会堂里建起标准厂房对外出租,让吴道康燃起创业念头。消息一传出,他第一个报了名,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拿到了其中一半厂房10年的使用权。厂子办起来后,生意越做越红火,订单远超他的预料。最近,他又招了4名工人,准备扩大生产规模。
旧会堂变厂房,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创业致富的机会,也让寂静的山村发生了巨变。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村综合楼。村委会主任吴传敏告诉记者,老年人早就盼望村老人活动室,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标准厂房出租带来的收入让村民实现了梦想。
不只是西溪,在龙溪其他不少村子,原先被闲置的会堂、仓库、厂房、校舍等废弃资源都被改造成物业经营项目;中心村还建起了各类市场,靠近产业园区的村则盖起了仓储房……
村头村尾那些原来无人问津的场地,现在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据统计,仅此一项,全乡去年就创造农业产值41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近50万元。
既当农民,又做工人
鱼川村村民颜唐妹在嘉善、明溪等地打工十几年,今年改在家门口赚钱了。
颜唐妹几年前在福建明溪县某竹木加工厂打工,除去房租、开支,每天的实际收入在60元左右;现在,她为离家50多米的鱼富茶厂加工茶叶,一天下来能赚80元。尤其让她称心的是,除了务工,她还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水稻和蔬菜,同时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了。
前身是村小操场的这家厂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是鱼川村村民,妇女居多,闲时务农、忙时帮工,按颜唐妹的话说,“比外出打工实惠多了”。
别看这些加工点有些小打小闹,它们很多是庆元县大企业的合作伙伴。目前,仅“百山”茶业有限公司就有20%左右产品、半成品交给村里的加工点加工。
据庆元县农业局统计,利用村里“空房荒地”办厂,企业可以节省成本25%,村里则盘活了废弃的荒地和物业,更为重要的是,还吸引了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开辟了一条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从卖难到受追捧的“龙溪茶”
更让人叫绝的是,废弃地被利用后,居然还解决了龙溪不少农民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当地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后洋坑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叶专业村,留守农户人均2亩多。村民杨芬姿家种了10亩茶叶,去年收入有2万多元。要换在以前,村民们几乎每年都要为茶叶卖不出去而犯愁。
转机就在村头一块1亩多的学校空地。眼看其他村里都盖起了标准厂房,后洋坑村党支部书记吴世红也动起了脑筋:何不合伙办茶叶加工厂?
该干就干,标准厂房很快落成,他们又购置来2套揉捻机、1台茶青机和1套龙井茶机等制茶设备,从事茶叶加工。他们还与村民签订了协议,等到茶青销售后,剩余茶青再由他们按时价收购,既保证了茶青的最大价值,又解除了茶农种植的后顾之忧。
如此一举,后洋坑村村民种植茶叶的热情一下子高了。吴世红告诉记者,村里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今年也回乡重新拿起了锄头,村里今年新种下了60多亩茶叶,全村茶叶面积已达646亩。“不仅是后洋坑,就连隔壁村也有村民种起了茶叶呢。”吴世红乐呵呵地说。
盘活农村废弃资源,周边福建寿宁的下党、芹洋、澄源、平溪及本县举水、岭头、荷地等乡镇每年有60多万公斤茶叶来料加工,龙溪乡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浙闽边界茶叶加工和商品茶集散中心。如今,“龙溪茶”名声在外,已成了庆元县茶业的“金名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