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编者按:近年来,湖州市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湖州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日前,《学习时报》以《寻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金钥匙”》为题,以整版的篇幅深度解读了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本报特全文转载,以飨读者。中央党校调研组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湖州市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建设了美丽乡村,初步探索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值得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在一个农业大国中进行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镇的关系,始终贯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之所在,而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改变了我国的命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及体制等二元结构现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现阶段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工业正处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和谐的城乡关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城乡发展与社会进步、优化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必然结果。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走了一盘“活棋”。
目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时期,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产生的。也正因为此,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需要在城乡发展中来解决问题,在城乡互动和工农互促中缩小城乡差距。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战略看,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从目标看,就是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湖州经验为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提供了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实践基础。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体制机制障碍。湖州把村庄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围绕村庄建设与发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社会管理二元结构,最终目标是使村庄的各项功能与城市接轨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从2006年5月开始,湖州市从实际出发,进行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湖州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城市,在其综合经济实力不算太强的情况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机制,建立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找出湖州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因素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和路径;通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力推进了湖州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通过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及公共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因素,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这说明,湖州找到了一整套符合自身条件又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办法。可以说,湖州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州的成功实践;贯穿了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在湖州的成功体现;贯穿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选择;贯穿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性潮流,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成功形式。湖州市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了一条统筹城乡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
湖州市城乡差距小,城乡和谐发展,从反映城乡差距的最主要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湖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6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2011年为1.91∶1,远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浙江省为2.36∶1,全国平均水平为3.13∶1)。湖州市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得益于湖州市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湖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统筹。
第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实施村镇规划建设工程,促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主要是完善六大规划: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编制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着眼于共同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完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节点的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着眼于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深化完善各级城镇总体规划;着眼于科学布局村庄,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着眼于提升村庄建设水平,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着眼于农房建设的节能、节地、美观与使用,设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图集。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培育计划,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支持龙头企业联基地、带农户、建网络、拓市场,推动农业的一产“接二连三”。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行“三个集中”,加快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统筹城乡资源利用。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农村公路、城乡公交、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八大网络”建设为重点,全市等级公路、城乡公交、有线电视、电信宽带通村率达100%。 40%的行政村依托省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乡镇平台进行村务管理服务。大力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项目,着力改善农村生态和社会环境。湖州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4个、省级生态乡镇52个。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村覆盖率达100%,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已有95.7%的行政村推行生活污水处理;平安乡镇、村创建达标率均在90%以上。
第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村就业、养老、医疗、救助、权益五大保障体系。出台支持全民创业政策,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和社区服务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达到380元,参合率达到97.3%,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63.3%。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市60周岁以上无养老保障的城乡居民已全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实施公共服务工程,着力构建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农技推广、商贸流通五大服务体系。全市县区和乡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标准,农村学校达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上步行15分钟即可看病就医。积极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文体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全面丰富,文明素质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文明县城创建全覆盖,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349个,创建率达35%。
第五,统筹城乡就业。制定了《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奠定了政策基础。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机构,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就业信息联网,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开展“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农民转移就业,2011年,完成农民素质提升培训5.8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8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州市形成了“你追我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安吉县开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德清县开展“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活动,努力实现“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目标。长兴县打造“中国魅力乡村”,吴兴区提出建设“民富、村强、景美、和谐”的“南太湖幸福社区”,南浔区积极实施“中国魅力水乡”建设。特别是源于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湖州农村成为浙江展示美丽乡村品牌的示范区。湖州市正在把农村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宜业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湖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是提升村镇规划建设水平,着力彰显“科学规划布局美”。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要求,修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引导、促进农村人口和村庄有序集聚。二是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彰显“创业增收生活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着力建设农民创业增收平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水平,着力彰显“村容整洁环境美”。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在全市形成“环得通、看着美、过得硬”的美丽乡村风景带。四是提升农民素养培育水平,着力彰显“乡风文明素质美”。开展教育培训,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能力和激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繁荣乡土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村。五是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着力彰显“管理民主和谐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普法教育,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湖州市走了一条党政高度重视、资源在城乡之间统一配置、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的工农互动、城乡互促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湖州市创建了以“党政主导、农民主体”为核心,以“市校合作、社会参与”为主要特征,以“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特色品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有:
党政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州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坚持用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思路,强化产业、要素、文化、设施集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领导力量上,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市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八大工程”(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并相应建立8个协调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年终对县区和部门进行考核。在推进方法上,坚持示范带动、合力推动,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注重领导示范带动,组织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一线创新业”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以“六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创业创新情况排摸、组织一次民情恳谈、走访一遍困难群众、进行一次集中宣讲、办好一件民生实事、形成一份创业创新建议书)为载体,开展千名领导调研破难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走千家、访农家”专项行动,市、县区、乡镇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整体联动,深入全市所有的行政村,访农家、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市电信部门投资2亿多元改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市电力部门投资4亿元用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等等。
统筹谋划,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设计。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是“市校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积极合作, 2006年5月21日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实施“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智力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个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百项重大项目)。 2011年12月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新一轮合作共建协议,实施“新1381行动计划”(即把湖州建成一个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着力完善“科技孵化辐射,人才智力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全力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综合改革、党建保障”八大重点工程,每年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1381行动计划”和“新1381行动计划”成为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也是行动纲领性文件。
坚持合力,把全市资源力量都整合到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来。开展共建,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使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一是市校合作共建,二是军民共建。充分发挥湖州驻军多的优势,深入开展“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共有133个连以上单位与乡镇村结成共建对子,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完善,开展了“军民携手结对奔小康”、“百家民企进军营”等活动。三是省部联建。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的支持,先后有7个国家部委直接与县区结对,共建示范县区和示范村。其中,湖州市被国家农发行确定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市,德清县被中国气象局列为全国首个新农村气象工作示范县等。四是村企合建。注重从内容、机制、宣传等各方面着力,引导广大工商企业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项目、人才等优势,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村企心连心、共建新农村”活动,全市行政村村企结对实现全覆盖。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财政支持。湖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例,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湖州市新增财力增长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 2011年,湖州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55.96亿元,同比增22.24%,占全年财政总支出36.88%。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湖州市通过共建共享,调动农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防止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热下冷”的情况。一是着力在动员农民上下功夫。面向农村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大实践,“争当创业新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主题教育,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着力在培育农民上下功夫。开展“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请浙江大学的老师对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本领。三是着力在组织农民上下功夫。注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探索完善“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的模式。坚持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引导农民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动农民积极投身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四是着力在服务农民上下功夫。广泛开展向农民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向农民发放《创业创新政策解读》、《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和现代农业》以及《集体经济发展100例》等书籍,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以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州市利用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契机,突出“三优先三集中三提高”核心(即:优先尊重农民意愿、优先保障农民权益、优先促进农民发展,加快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启动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吴兴区八里店南片作为改革试点的重点区域,创新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机制、社区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富民强村增收发展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区域建设投资融资机制和基层党建有效保障机制。在金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湖州市进行总体设计,基层积极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需要认识创新,还需要理论和政策创新。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外来人口增加、财政压力大等问题。通过对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调研,得到的启示主要有:
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党政高度重视和全员参与。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主导。在我国不仅仅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应是发挥各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党政主导是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统筹城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在湖州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参与和多方合作机制不仅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湖州市以市校合作共建为龙头,带动开展军民共建、省部联建、村企合建,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形成了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合唱。
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湖州通过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重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多元化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湖州的实践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抓村庄建设和农业生产上。湖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保护生态为重要前提,以富民惠民为根本落脚点。湖州还营造了一个良好创业的环境。宣传“家家创业”、“建设新农村、经营新农村”等,鼓励创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和谐发展环境。同时,加大薄弱环节发展力度,营造了一个城乡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城乡统一配置资源,在工农互动、城乡互促中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从政策上看,在工业化初期,我国制定了城乡分割政策,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但实际上,农业剩余仍然大量地流向城市。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农村人才、资金等流向了城市。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需要城乡关系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
湖州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在城乡之间统一配置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湖州市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土地流转。农村城镇化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湖州在工农互促、城乡互动中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资本、科技、知识、人才向农村流动及土地适度流转,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关键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使用新的生产要素,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学习使用这些新生产要素。湖州市通过理论和政策创新,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方向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湖州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发展现代规模农场为目标,积极推广实物计价、先股后转、整村流转等土地流转形式,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湖州市累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4家,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94.9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3.17%。
第二,改革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湖州市从2009年开始了新的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以浙江大学为主的高校科研院所教授领衔的首席专家团队+当地农技首席专家领衔的农技推广服务小组+若干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简称1+1+N农推联盟),取得了成效。目前,湖州市组建了10个市级产业联盟及41个县级产业联盟,吸纳了全市558个经营主体加盟各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了一个发展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层次清晰、工作制度严明、科技支撑有效和服务对象广泛的农推新模式。湖州的“市校合作”也揭示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市校合作”实现了共赢,解决了科研成果到农民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创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品服务。农村金融缺乏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不能抵押,也使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湖州市不断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品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湖州市加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权证的农房抵押贷款等,创新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的资金互助;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信、授信和用信。目前湖州市已成立2家村镇银行,成立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和7家服务于“三农”的农业担保机构。
第四,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村建设领军人才。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湖州市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和建立了五支队伍:一是经营创业型人才队伍,二是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能工巧匠型人才队伍,四是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人才队伍,五是党员“双带双创”型人才。湖州市在加大新农村建设领军人才培育方面,突出创新完善湖州农民学院等新农村建设领军人才培育基地的教学培训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011年湖州农民学院在校学生达到1392人。
在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湖州市在实践中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注重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村庄整治等重大问题,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宣传教育、规划引导、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真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准确定位,科学发展,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就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 助实体经济减负 青田金融机构为发展注入活水
- 杭州赴5城市开展国内巡回推广休闲品质旅游
- 居亚平在衢州分会场参加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 衢州召开妇女儿童工作会议 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 赵洪祝:推动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 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