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多名群众自发来送别。
浙江在线05月10日讯 应瑞龙走了。肝癌晚期,年仅45岁的他,生命提前画上了句号。
昨天上午8点,东阳市殡仪馆内,3000多名群众自发来悼念他。“爸爸,我知道你累了,你太需要休息了。”他读高三的女儿哽咽着说。
应瑞龙,原东阳市江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江北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这位在9个乡镇任过职的“拼命三郎”,因长期积劳成疾,于5月2日上午11点15分,匆匆离开了人世。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作出批示:应瑞龙同志事迹感人,是一位干事不止的好干部。
刚到江北街道任职,他决心拆掉一堵“墙”
“我们都很钦佩他。”送别的队伍中,68岁的楼爱光一直低着头,抹着眼泪。
昨天上午6点多,她就坐车从怀鲁镇大爽村的家里出发了。同村里,有50多人都自发组织,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赶过来。
2010年3月,应瑞龙来到江北街道任职。大家是从拆“墙”中认识这位新来的应书记。
当时,江北街道27个小区土地结算一直未到位,原旧村改造村民屋基表512户不能及时领取,421户暂挂不能批,393户不能办理审批手续……还有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园区工作人员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征地界线、账目不清等问题,导致干部和群众之间存在着一道“篱笆墙”。
墙,拆除了就是桥,应瑞龙决心拆掉这堵“墙”。
经过7个多月努力,27个小区全部签订了土地补偿费结算确认书,摸清了每个小区和自然村的土地家底,结算了江北开发以来所有土地补偿费和赔偿费,也统一了干部群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想。
此后,街道推行每周周三坐岗接访制度,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反映诉求,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躺在病房里,还通过电话部署工作
翻开去年的上班签到表,应瑞龙的名字,常出现在第一个。只要不出差,他每天6点多就到办公室,一直到晚上9点多,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他们两夫妻一天都未必能说上一句话。”应瑞龙的小舅子金晓明说,“姐姐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走了,而他回来时,姐姐都睡着了。”
长期没日没夜地工作,应瑞龙的身体越来越差,去年下半年开始,身体就开始“报警”,向来不怕冷的他,常常要开着取暖器办公。
“这有些反常,而我们却疏忽了。”江北街道办事处主任傅为民十分内疚。
今年春节过后,看到他身体日渐消瘦,家人多次催促他到医院检查。但应瑞龙总是推托,“手头这么多事,怎么放得下。”
今年2月5日,在姐夫的一再恳求下,应瑞龙才答应去医院。他翻看了下周工作安排,才答应9日赴上海检查。结果让人意外:肝癌晚期,既无法手术,也无法放疗、化疗。
“你以前的病历在哪里?”医生问。
“没有啊。”他回答。
这让医生十分震惊,一个肝癌晚期的人,此前居然从未去过医院。随后,应瑞龙在上海多次转院治疗。
他躺在病房里,只要身体允许,就不断通过电话部署工作、探讨工作。4月中旬,江北高新产业园区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要到期了,需他签字,才能办理转贷手续。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他让人把合同带来给他签字,再带回去。
临终前的遗愿:把慰问金都退回去
对待工作,应瑞龙任劳任怨,可对待家人或亲戚的“求助”,他却很无情。
周仁阳是应瑞龙妻子的姐夫,做工程承包生意。
2003年,他找到当时担任横店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的应瑞龙。“你分管城建,看看有没有工程给我做做吧。”
应瑞龙一口拒绝了,他说自己没这么大的权力。
去年,周仁阳又找到了应瑞龙。“你想都别想。”应瑞龙仍然态度坚决。
住院后,许多与他共事过的人想去看他,他却总是说,“我身体挺好的,过几天就能回来了。”
许多人坚持要去看望他,并留下一些礼金。应瑞龙总是叮嘱家人,一定要记好每笔“账”,等回去后附上一封感谢信一一送还。
“临终前,他还交代我们,如果实在送不回去,就代他上交组织,作为他人生最后一笔党费。”他的大姐夫周仁阳说。
昨天上午追悼会结束后,他的家人就在第一时间完成了他的遗愿。
对群众的承诺完成了,可他还欠着女儿一个承诺——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女儿念高三,平时周末,她压根见不到父亲。今年春节,父亲曾信誓旦旦地对她说,等她高考过后,无论如何也要抽出时间,陪她去内蒙古玩玩。可现在,他却走了。
- 入区企业年增50家 横店影视用实力抗击“好莱虎”
- 东阳发生多起“飞车”抢夺案 夏天来了别太露
- 东阳兴办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在东阳打工有滋味!
- 在9个乡镇干过的应瑞龙因为劳累过度走了(图)
- 东阳市举办危机管理专题讲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