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 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全市102个行政村保留着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
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一
雨后的大陈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扶着爬满青苔的砖墙,走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细听,幽远的小巷里飘来歌声: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间……
循声而去,走进古老的“汪氏宗祠”,只见男女老少在村支书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歌名叫《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是他们的村歌。
“大陈村的乡土文化也曾面临消逝。”汪衍君说。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村庄发展迅猛,变化很大,但是她们也消逝了,因为丢掉了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些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这样的村庄只是单纯的“居住地”,只是一个“空壳”。
大陈村也一度过度开采资源换取村庄的发展,经济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里风气日下,甚至成了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后进村。
2005年,汪衍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再一次踏入村中那幽深的小巷,望着眼前走过200多年风雨沧桑的幢幢古宅,汪衍君若有所思。
在村民惊讶的目光中,汪衍君修缮了古建筑,请人写了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音乐声中,只见汪衍君在天井里深情歌唱,舞台上下,两边厢廊,村民们为他伴舞。一曲终了,汪衍君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偎依在一起。他说,村歌讲述的正是汪氏祖先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大陈面是村里秘传百年的美食,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一位老大爷眼噙泪花。文化润泽了百姓的心田,歌声中,村民被唤醒,浮躁的心得到了抚慰,大陈人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眼下,虽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数却攀升到全市前列。央视记者再次来到大陈村,这次记录的是村民的幸福。
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遗产,也应该是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汪衍君相告,其实,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其中的文化。
二
同是古村落,形态却各异。
青山环抱,曲径通幽,徽派建筑古雅、简洁,青石板小路纵横交错。这是大陈村。
池塘四周,整洁的村道两旁树木葱茏,整齐划一的户外健身设施、老年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这是永兴坞村。
粉墙黛瓦,素然而立,不带一丝奢华,不见一缕雕琢。小溪潺潺绕村过,荷叶田田迎客来。这是清漾村。
竹林摇曳处,古老的“馒头窑”散落在房前屋后,各式花盆壶罐的泥坯泛着泥土的芳香,成排成列晒在农家院子里,竹椅上,老陶工悠然地抽着烟。这是和睦村。
江山共有各类历史文化村落102个,其中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个。在这些村落中,散布着古栈道、古牌楼、古宗祠、古建筑群、名人故居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在推进特色文化村建设过程中,结合特色乡土文化、田园风貌等自然禀赋,江山市科学编制了特色文化村发展与保护规划,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
保护原真,修旧如旧。各特色文化村也纷纷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发掘文化底蕴,量身绘制蓝图。如清漾村的规划,由全国知名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作为牵头人,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保安村、和睦村的规划,还荣获国家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大奖。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生活在古建筑中的村民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因为这些村庄的规划既包括古村落保护、村庄整治,又涉及乡村旅游开发,三大规划同时引领着历史文化村的建设。
廿八都因此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千年古镇。虽然是一个大景点,但是古镇的居民,绝大多数还是住在老民居里,你随时可以到他们家里讨碗水喝。制作蓑衣的老人,依然坐在自家临街的门房里穿针。还有杂货店、理发店、糕点店等等,一如往昔。
三
资金不足,始终是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瓶颈”之一。
江山市找到了破解之法:政府资金保障、引导,确保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项目前期及主体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全市累计投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资金2亿多元。同时,以项目推进、适度开发来带动古村落的保护。
和睦村瓦窑自然村,是一个不足600人的小村落,在商代就有比较成熟的制陶工艺,至今保留着60多座“馒头窑”,被誉为中国古陶的“活化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土陶村慢慢沉寂。
江山市政府及时启动了和睦彩陶文化村的保护与开发项目,成立和睦彩陶文化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政府出资200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2000万元,整合村庄整治、幸福乡村建设等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睦人请来了陶瓷工艺美术师姜子牙,在原始制陶工艺中融入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多种元素,开发生产800余种仿古彩陶工艺品,远销海内外。如今,传统制陶工艺得到传承,土陶文化产业重新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
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祥地,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祖居地。踏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依次走过清漾祖宅、国学大师毛子水故居、清漾毛氏名人堂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利用村内原有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的建筑景观,江山市对历史文化村落进行了适度旅游开发,举办“毛氏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精心培育古村落文化休闲旅游业。清漾、浔里、花园岗等文化特色村,每年签约上海、杭州等城市游客5万人次以上。2009年以来,江山历史文化村落已接待考察游览的客人50多万人次。
古村落的保护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全市92个市级机关部门和部分规模骨干企业结对帮扶共建,到位帮扶资金500多万元。
四
这里,每个老百姓都担当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每个细胞里都跳动着文化的因子。
年逾古稀的吴赛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廿八都山歌的传承人。老人现在演出不断,慕名而来的客人想听,她就唱;市里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她也登台亮相。在杭州打工的孙女更是欣喜地发现,奶奶的名气已在网络上传播开了。吴老太的“粉丝”,遍及海内外,其中不乏专家级的人物,日本的民俗研究者已两次专程来听她唱歌。不过,最让她高兴的,则是山歌课已经在当地学校成为正式科目。
走进永兴坞村缪氏宗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墙上的光荣榜,一边是好媳妇等名单,一边是小孝星等“五小”名单,村支书缪顺朝说:“小小光荣榜,让‘礼仪孝敬’在孩子们的心里悄悄扎了根。”在村两委会议室里,挂着“省文明村”、“省文化村”等40多块荣誉匾,是江山所有行政村中最多的,这其中的三分之二和“文化”有关。
多年来,大陈村一直努力构建全村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文化平台。村里出资购买了音响等设备,组建了排舞队、坐唱班和合唱团,全体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项或多项活动。村民汪长秋高兴地说:“白天干活,晚上来唱唱歌,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也融洽了邻里关系,生活很充实,很开心。”
每年农历十月十的麻糍文化节上,外地人慕名而来,与村民一起互动,举办文艺活动。那一天,全体村民都要登台演出,而村民评选出来的“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往往是舞台上最大的明星。
正是充分发挥和实现了农民的主体作用,江山才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 整衣冠、拜圣人,弘扬国学文化和儒家文化
- 瑞安玉海文化游览区工程拆迁近7年 如今依然泥地
- 【浙江日报】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
- 农民工文化建设交流经验 浙江4个项目受表彰
-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