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5日讯 “放心,您要的一万斤大米我记下了,下半年新米一产出就发货。”5月14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自强稻田鲤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园英接到上海订户刘旭峰的电话,她高兴地说,“今年水稻还在育秧,订单就已有二十多万斤了。”
浙江省今年重点推广5万亩渔粮结合新型稻田养鱼模式,景宁是重点示范县。8000亩水田里鲤鱼“哗啦啦”翻着水,秧苗旁物理杀虫灯“站”成排,一幅乡村田园新画卷跃然眼前。
“大米最高卖到14元每公斤,鱼干50元每公斤。”刘园英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230多亩核心试验基地亩产稻谷1028斤、田鱼204斤,亩产值11728元,利润近万元。
“发展‘稻田鲤鱼’也能种出万元田,关键在于回归‘米本位’。”景宁水利局局长毛南荣告诉记者,最初“稻田鲤鱼”种养模式注重的是鲤鱼效益,而单靠卖鱼增收有限,还要在稻谷上做文章,让生态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水稻上。
“稻田养鱼一亩田湿谷产量1400多斤,比普通田多出200多斤,卖大米就收入了8000元。”省科技特派员邵力指着稻田中央宽宽的垄沟说,水稻植株之间的间距加大,能加强稻田通风,也给鱼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水稻不仅不会减产,而且不用施肥、打虫。
合作社“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的办法吸引不少农户参与其中。澄照乡金秋村农户范林算了一笔账:“扣除土地流转、人工以及稻种、鱼种成本,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一万元。”
实现“万元田”关键还在于创出品牌。2011年上海农博会上,自强合作社的“三哈”牌生态有机稻米一炮打响,均价20元每公斤,比普通大米价格高出两三倍,仍然供不应求。
刘园英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对全国8个城市的12个居民小区实行直接配送,去年达300多吨。合作社从一开始以鲤鱼销售为主,现在年产值的7成依靠稻米,转型升级正悄然发生。
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让原本依赖技术、资金扶持的农民,变身技术和服务输出方。去年以来,全省各地100多位种粮大户主动来考察,衢州常山的两位种植大户徐福来、林小良还和自强合作社结成了“亲家”,享受技术指导,“贴牌”出产稻米。
日前,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景宁“万亩山区稻田鲤鱼精养及成体加工技术的优化集成”项目进行鉴定验收,认为该项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能有效推动粮食生产由政府补贴推动型向内生效益型方向发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