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8日讯 5月17日上午9时许,温州市红十字会救灾救护处工作人员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在电话中说,想把儿子的器官捐献出来。据统计,目前温州有170多人签订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
捐出器官让生命延续
打电话的人是湖南籍务工人员厉满兰,今年32岁。她的儿子小明(化名),出生于2011年12月12日,才五个多月大。
小明满月体检时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疾病,在温州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并无起色。“他存活下去的希望不是很大,我和他爸爸已做好心理准备。”厉满兰说,小明有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希望能留下他的眼睛继续看世界,“如果他的器官能帮助到别人,生命也能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
关于器官捐献,厉满兰说之前曾多次在媒体上看到相关的报道,对她的决定,丈夫很支持。
无独有偶,新闻热线几天前也接到读者陈女士电话,她咨询如何申请捐献器官。对自己的情况,陈女士并不愿多说,只称打算和70多岁的母亲一起申请,并强调已征得家人同意。
据了解,今年1月份以来,到市红十字会签订《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的志愿者共有7人,其中男性5名,女性2名;新居民3名,本地人4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68岁,最小的26岁。
捐献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当生命走到尽头,却都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送出生命的礼物,把最后的爱留在人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两例器官捐献挽救他人
2009年11月,在温务工的48岁四川汉子刘中平因车祸脑死亡,家人悲痛之余,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捐献刘中平的器官。这也是温州首例器官捐献,由刘中平捐献的肝和一对肾移植给3名病人;今年4月,在乐清市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医生从修永友身上成功取出一对肝脏、一对肾脏和一只眼角膜。修永友是乐清市公路管理段一名普通的养路工人,重庆人。这是温州市第二例器官捐献。
事实上,温州有很多患者正在苦苦等待器官供体,不少患者是在苦苦等待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有时在万般无奈下,一些患者则会发动网络求助,在全国范围内搜索。
一边是器官的奇缺,一边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29岁的陈先生说他的日子过得不好也不坏,没做过坏事,想在身故后“做点好事”。但家人得知此事后,责备他“脑子不灵清”。器官捐献是大事,公民除自己有意愿外,还须征得家人的同意。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遇到的最大阻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不仅在温州,全国其他城市也遇到相同问题,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崇尚身体完整。这种传统观念很长时间内将成为器官捐献的拦路虎。
- 温州金融改革获批以来签出中期票据融资“第一单”
- 家中小狗突然持续大叫起来 主人发现家中着火了
- 99桶皮革化学剂泄漏 温州一段高速公路变“滑梯”
- 呵护大爱的种子 萱萱妈妈带动一批人关注器官捐献
- 台州实现第二例人体器官捐献 延续了3位患者的生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