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日前,慈溪市崇寿镇四灶浦村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沟通会。
“村里经济发展难,我们压力很大。我们曾尝试引进一些项目,但见效不大。”说到本村面临的困难,村干部们有点不好意思。
“现在,我也算是你们村里人了,有什么难处都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坐在对面的慈溪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陶尧土笑着说。现场气氛一下轻松许多。陶尧土说“村里人”,是因为他目前兼任该村“第一书记”。经过交流,他提出了四灶浦村的发展思路:由镇统一安排经济薄弱村补助和用地指标,建大型农贸市场,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果蔬合作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物色新人才,为村两委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慈溪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但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仍不平衡。为此,该市根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发展条件等情况,确定新一轮市级财政补助村,由慈溪市委书记徐华江等27名市领导兼任“第一书记”,一对一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项目建设,力争3年内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前些天,慈溪市副市长许文东走进他兼任“第一书记”的坎墩街道二灶市村,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由于村域面积较大,二灶市村每年要支出近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遇到瓶颈。“村子大,其实是一个优势。我们可以抓住这个优势,发展三产项目,构建村级服务网点。”在详细了解村情后,许文东给出了建议,“相比经济补助,经济薄弱村更需要增强‘造血功能’,这也是我们身为‘第一书记’最重要的责任。”
与一般领导联系村制度相比,“第一书记”们不仅要与所在村保持日常联系,而且还有刚性指标:每季度赴村开一次现场专题工作会,每半年作一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究,每年进行一次蹲点调研。根据该市市级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求,3年内,“第一书记”们必须帮助各村基本建立起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每村至少新培植一个年稳定收入15万元以上的项目,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市领导来当‘第一书记’,经常帮着出点子,大家的发展信心更足了。”长河镇沧南村党总支书记陈启军高兴地说。该村约有100户村民急需改善住房条件,现在农民公寓一期工程已立项。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该村被列入慈溪市特色村,发展前景很不错。
截至目前,慈溪市这些经济薄弱村已初步确立发展项目10余个,主要涉及标准厂房、商铺、农贸市场建设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