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9日讯 30多年前,如果患了尿毒症,基本被视为绝症。30多年后,尿毒症已经不再被视为绝症,这背后就有浙大附属第一医院陈江华教授率领团队的努力,这些努力同时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日前,美国肾脏基金会将“国际卓越成就奖章”颁发给了陈江华教授,陈江华也成为了今年全球4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中国人。据了解,该基金会是国际肾脏病领域内影响最大的组织,国内仅4人获得过该奖章。
他不仅是名科学家
更是肾脏病事业的推动者
在许多国际科技奖的颁奖场合,很少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陈教授获得的这个奖章不但是对中国肾脏医学所取得成绩的肯定,而且还使中国的医学经验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在当地时间5月11日的颁奖大会上,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中国和国际肾脏病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并且邀请他在华盛顿主持美国肾脏基金会学术年会。
昨天,记者见到了领奖回来的陈江华教授。从1996年开始,他就担任了浙医一院肾移植血液净化中心及肾脏病中心主任,把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变成了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心之一。
提起从医之初的想法,陈教授笑着说:“是患者们的微笑让我坚定了学医这条路。”
每当看到尿毒症患者离世
他就暗下决心要救救他们
陈教授的老家在富阳农村,高中毕业后,村里就建议他去学医。
“刚开始对学医兴趣不大,但是看到许多患者治好病后满脸感激,让我感觉学医其实非常有成就感。”陈教授说,为了能更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他考上了原浙江医科大学,198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浙医一院,分到泌尿外科,从事血液透析工作。
“当时每天都帮尿毒症的患者做透析,做一次透析要五六个医生,花上一天时间。但是如此多的努力,患者的生存率并不高。很多时候,第二天来上班的时候,就听到前一天做透析的患者已经不在人世的噩耗。”陈教授说,看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开,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手挽救他们。
1989年,他又到天津医学院继续深造。“学习回来后,觉得单纯地靠透析来治疗尿毒症患者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觉得应当多学科一起合作。”陈教授的这个想法开启了一体化治疗的先河,将血透、腹膜透析以及肾移植三者融合在一起。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西方的许多治疗思路,并不适合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种,逐步探索出了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这个方案被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引为“改善全球慢性肾脏病预后”指南的参考,在全球推广的指南中,增加了适合亚洲人种的方案。
做个治未病的“上医”是他的追求
“尿毒症属于终末期肾脏病,虽然现在技术进步了,我们中心的肾移植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81.7%,全球领先,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够在发病之前就减少发病人群,应当是医生的最终追求。”陈教授说。
就像传统文化中说的那样“上医治未病”一样,从2000年开始,陈教授逐步将重点扩展到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扩展上。
作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副主委,曾经多次被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召集到一起讨论尿毒症的治疗,中国是肾脏病的大国,虽然医保水平在不断提高,仍旧有一些人因为经济问题而看不起病。
“如果看不起病,患者就会抱怨,医生能做的就是帮助患者少生病。”从医之初的中医学习经历让陈教授在看病做研究的时候,时不时会透露出一些人性关怀。
他所率领的团队率先采用单用非激素类免疫制剂治疗难治性肾脏病,这个经验也获得了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的认同,列入了“改善全球慢性肾脏病预后”指南的参考,为全球治疗早期肾脏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从2010年开始,陈教授的团队在全省选取了宁波、衢州和绍兴三个点,开展肾脏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调查,希望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发病人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