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伟/制
自“蚕宝宝”走进小学科学课堂后,近年来,全市各地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刮起了一股“养蚕风”,以至于“宁波桑(叶)贵”。
眼下,正值众多“蚕宝宝”结茧之际,面对一堆堆愈结愈多的白花花蚕茧,许多学生家长慌了:这么多蚕茧怎么办?难道等着它们一个‘破茧而出’飞出来继续产卵?能不能给这些蚕茧提供一个合适的归宿?有关部门能不能统一收购?
数据统计:全市年养“蚕宝宝”120万条
“我家养了近百条‘蚕宝宝’,现在已经开始都结茧了,希望帮忙联系一下解决这些‘蚕宝宝’的出路,不然我们家会飞蛾满天的!”昨天上午,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一名二年级学生家长致电本报热线。
记者在这位学生家里的阳台间看到:数十条“蚕宝宝”正在几个纸盒子的一角,努力地吐丝呢!它们摇头晃脑地把丝从嘴里一点一点地往外吐,整个身子不停地摆动。看这架势,不到半个月,这近百条“蚕宝宝”都可以结茧完毕了。
据悉,这位学生所在的班级有不少同学养了“蚕宝宝”,如今正当“收获”季节,一想到“飞蛾满天”的景象,班上的一些“养蚕大户”不禁开始担忧起来了。
记者了解到,“动物的生命周期”是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章节,该章节主要讲述了蚕的生命周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养蚕过程,在亲历过程中探究生命周期的规律,并且学会与动物交朋友。
也正因此,几乎宁波市所有小学都有学生在课外饲养“蚕宝宝”以观察动物成长过程。这自然是件好事。以鄞州区为例,每年举办小学科学种植养殖实践活动,都把养蚕等作为主要科学体验活动来开展。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活动,并且施行桑叶统一配送制。当年,该区就派送了5万粒蚕卵分发到全区21所小学。据悉,该区共有109所小学。
镇海区一名老师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市600多所小学,每个学校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饲养“蚕宝宝”。以平均每个学校有100名学生,每名学生成功饲养20条“蚕宝宝”计,全市的学生养蚕量在120万条以上。而这,还不包括一些幼儿园孩子养的“蚕宝宝”数量。
家长闹心:吃不得扔不得也卖不得
由此,也给不少学生家长带来“烦心”——桑叶难找不说,有的孩子一养就是好几十条、甚至上千条。等到“蚕宝宝”纷纷“上山”吐丝,不光学生,连家长也慌了:结茧后,要是没地方处理,这不整个家里都成了飞蛾的天下了?
“我和孩子当时又惊又喜,想不到蚕繁殖力这么强,三张蚕纸就孵化了好几百条‘蚕宝宝’。”鄞州区的一名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但是现在问题出来了,等到全部结茧后怎么办?据说蚕蛹还可以做菜,但是怎么开口跟孩子说呢?她自己养出来的蚕蛹怎么会忍心吃掉?”
“蚕越来越多了,我本想把这些蚕找个地方扔了,可女儿一听说,就哭着闹着。”镇海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女儿说,它们都是小生命,不能丢掉!想想也是,总不至于为了嫌麻烦,就去‘遗弃动物’吧!再说,这让孩子看了,心里会怎么想?”
吃不得也扔不得,那就卖给蚕茧收购部门吧!但是,让众多家长头晕的是,这样的收购站,全宁波居然找不到一个!
记者了解到,蚕茧是国家一级农产品,是杭嘉湖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现在宁波市区已经几乎没有了收购蚕茧的蚕商了。昨天下午,记者先后致电宁波四明大药房、宁波冯仁堂药店、宁波市药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均告知“个人不能收购蚕茧,我们单位也不收蚕茧”。
最后,好不容易在网上找到宁海县长街供销社蚕茧收购站,接通电话后,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好几年没在收购了,至于宁波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们也不知道,估计不会有了吧。”
学校建议:不要批量养“蚕宝宝”
“学校组织学生养蚕,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蚕茧却没人回收,真是一个资源的浪费,希望教育部门考虑一下养蚕的后续问题。”对养“蚕宝宝”引起的这一后遗症,不少家长表达了上述看法。
“我们学校也有学生家里养‘蚕宝宝’的,但这‘泛滥’现象控制还是比较好。”镇海精英小学副校长马虹亚告诉记者,“小学生通过养蚕,见识蚕生长、吐丝、结茧、化蛹、成蛾的生命过程,这对培养他们的爱心,以及对生命的认识,提高动手和观察能力很有帮助。但一些小学生大批量养蚕,甚至将蚕带到学校里,上课时看蚕宝宝吃桑叶而走神,这就影响了学习。为此,我们学校建议学生,不要批量养‘蚕宝宝’,重在过程,而不是数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