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按照中央的要求,浙江省对口支援由新疆和田地区调整到阿克苏地区和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5月初,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援疆指挥部和省有关部门组成的考察团赴阿克苏就全面援疆实地考察,拉开了新一轮浙江全面对口援疆工作的序幕。产业扶助是浙江援疆工作的亮点。2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前、后方援疆工作者们扎实努力下,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支援与共赢相结合,形成了产业援疆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基本情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3.13万平方公里,辖8县1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及所属的14个团场分布在地区境内,总人口257万,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36个民族聚居区。
阿克苏综合优势明显。一是资源富集。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冰川储水量2154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127亿立方米,可采地下水51.3亿立方米;现有耕地920万余亩,森林资源1000余万亩,草场5000余万亩,全年无霜期183至227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阿克苏的红枣、苹果、核桃、葡萄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阿克苏年产原棉1000万担,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新疆的三分之一,其中长绒棉420万担,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阿克苏是“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已探明石油储量超10亿吨,凝析油储量8000万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煤炭预测储量360亿吨,煤种全、品质优,燃烧值大多在7000大卡以上。已发现矿产79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1.7万亿元,铝土、岩盐及稀有金属铌、钽的储量居全国前位,其中:岩盐预测储量6000亿吨,铌、钽探明储量分别达10万吨和1万吨以上。二是区位优越。处于南疆中心,邻五地州接两国,是沟通天山南北的关节点,拥有中国与吉尔吉斯乌什口岸。境内交通便利,有2个机场,高速公路、南疆铁路贯穿东西向,集公路、铁路、民航、管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区建设正积极推进。区位优越、辐射力强。三是历史厚重。公元前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龟兹、姑墨、温宿诸国所在地,“古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贸易中心区。自汉至唐,是中央王朝统辖西域各地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在此交汇,成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
二、浙江产业援疆亮点纷呈
入疆2年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省援疆指挥部在做好民生改善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以产业发展为亮点的产业援疆,亮点纷呈,得到了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充分肯定。
1、经验一:以产业援疆规划和扶持政策为指导,有组织引导浙商“走进来”。
产业对口支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省市援疆指挥部根据《产业援疆规划》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按照省政府《关于鼓励支持我省企业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投资兴业若干意见》的要求,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国企为先锋,民企为主体”是我省产业援疆的鲜明特点。浙江能源集团、交通集团、物产集团、建设投资集团、农信联社、旅游集团、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等7家国有企业先后入驻阿克苏,开展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物流、现代服务业开发建设。对口支援以来,阿克苏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浙江人前来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已先后有100多批、几千名浙商来阿克苏寻找商机。浙江的产业转移更注重发挥两地的比较优势。阿克苏棉花资源丰富,是世界顶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而浙江是纺织业制造强省。雅戈尔、华孚、永翔、洁丽雅、巨鹰等一批浙江棉纺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对口支援的机遇,纷纷前来考察并落户阿克苏。一流的棉花资源加上一流的纺织技术和管理,无疑将生产出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产品,也使企业再现经济活力。新疆水平表面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在5300¬~6700兆焦耳/平方,年峰值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拥有广阔的沙漠和戈壁滩,是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最佳场所;而浙江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大省,利用新疆光能和荒漠资源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是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最佳途径。舒奇蒙、泰科、晶科、龙柏等一批浙江光伏生产企业已跃跃欲试涉足太阳能电站。荣盛、合盛等浙江石化企业看上了当地丰富的天然气、煤炭资源,从企业自身战略性发展角度出发,规划进军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领域,往现有产业链上游延伸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引进我省企业强调与受援地需求和百姓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番茄、红枣、核桃、鲜杏等果蔬在当地深加工,既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实现保鲜,增加销售半径,还能因势利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对口支援以来,从浙江引入的娃哈哈、华隆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涉足特色优良农产品深加工,既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当地的普遍欢迎。随着新疆大开发、大建设,钢材、水泥等建材需求量疾增,红狮水泥、天达环保等一批浙江建材生产企业抓住机遇,纷纷投资落户阿克苏,既实现了企业发展,又给新疆大建设提供了需求。
2、经验二:以阿克苏浙江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产业转移和集聚新平台。
作为浙江产业转移和集聚重要平台的阿克苏浙江产业园,按照“一园多区、多区联动”的建设思路,由阿克苏纺织工业城、阿克苏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一师阿拉尔市工业园中的三个区块组成,总体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立足阿克苏、服务南疆、辐射中亚”的重要产业基地。目前,浙江产业园按照边规划设计、边开发建设、边招商引资的“三边”原则,已经全面启动。编制了园区规划,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我省额外投资3亿元资金用于浙江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分别从杭州、宁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选派了懂业务的专职干部充实到园区工作。建好产业园,引来金凤凰。据不完全统计,2年来,阿克苏浙江产业园与浙商签订各项投资协议28个,合同资金160亿元,到位资金13.6亿元,其中20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4个项目已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3、经验三:以浙江市场优势为引领,大力助推当地优势产业产品“走出去”。
阿克苏农产品质量上乘,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不畅、信息闭塞,难以形成畅通的营销渠道,也成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引领群众增收的主要瓶颈。我省对口援疆以来,积极借助各种展会、直销等贸易展销平台,牵线搭桥,力促阿克苏优势产业产品“走出去”战略,为阿克苏农副产品进入浙江市场开辟绿色通道。据统计,2011年浙商收购棉花50万吨,其中90%经加工成半成品后销往浙江,成为我省纺织企业生产原料的主要来源;去年,阿克苏的苹果、红枣、核桃、香梨等各类果品共销往浙江22.5万吨,占当地总产量的25%。浙江已经成为阿克苏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
4、经验四:以加强两地间合作交流为基础,促进金融等领域援疆与产业援疆互动。
对口支援以来,浙江和阿克苏两地的现代服务业交流合作全面展开。去年5月18日东方航空公司浙江公司开通杭州—阿克苏直航,大大便捷了两地人员的出行。省、宁波和舟山等旅游局分别与阿克苏旅游局签订两地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浙江中旅集团还在阿克苏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两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浙江物产、宁波宝达物流落户阿克苏,有力助推当地现代物流业发展。浙商在阿克苏温宿投资建设的第一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宾馆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一批浙商投资的城市服务业综合体、市场、酒店、写字楼等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之中。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分行和宁波分行、浦发银行杭州分行等授信350亿元,专项用于浙商投资阿克苏地区和兵团农一师的产业援疆项目,杭州联合银行还直接在阿克苏设立了分行,为当地带去了诸多金融产品,推动当地金融创新,逐渐形成金融援疆与产业援疆的双驱互动。
三、浙江下阶段产业援疆工作重点
1、着力以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实现产业承接有所提升。
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对口支援目标:到2015年使受援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快新疆的经济发展。产业援疆既是提高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东西部经济合作、优势互补的客观需要。做好产业承接转移,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对口支援主要工作。今后,我们将在对口支援、产业扶持、招商引资、引进企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把当地的需求和浙江产业特色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惠及民生,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引入的企业在管理、技术、市场、工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坚持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大力推进各类援疆企业本地化发展,不断培育和壮大阿克苏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以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助推阿克苏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2、着力以阿克苏浙江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引导产业集聚有所提升。
阿克苏浙江产业园是浙江产业援疆的重要平台,随着一批项目的落户和相继投产,已经凸现出其示范集聚效应。我们还将继续发挥园区建设的优势,加快阿克苏浙江产业园的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性生产力发达、科技要素集聚的产业高地和投资热土,不断提升园区功能和影响力。同时,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浙江企业集聚园区,建立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加工中心,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
3.着力以发挥两地间优势为切入点,推进产业转移有所提升。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不断完善对口支援方式。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用足用好各项援疆差别化政策。要鼓励浙江企业发挥产业上的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人才富集、市场发达的优势,紧紧结合受援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做好项目“引进来”和产品“走出去”两篇文章。要实现对口支援和产业对接、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破解浙江经济发展要素制约的瓶颈,形成两地间产业互补、互通、互融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