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20日电(记者余靖静、王俊禄)在浙江省临海市的乡间,有一位口碑极好的独臂邮递员郑小平。有人计算过,他工作24年,投递行程超过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8圈,投递准确率达100%。
送信
从郑小平的家,到镇上邮局,骑自行车得花上四十分钟。不过早上六点,郑小平已经到了邮局。据同事说,他总是前两个到的。
一个小时内,他按投递顺序分好了10个行政村的两大摞报纸和信件。他说,工作之初,其他人数、拆、插、套报100份,几分钟就能完成,他得耗上一个钟头。现在的速度是靠回家用旧报纸练出来的。
分完报纸要洗手上油墨,他左手在大理石板的侧面搓搓,或草上抹抹,再去冲水。七点半左右,他开始踏上每天46公里的邮路。
别的邮递员都买了电动车,他只能骑28寸自行车。记者随行看到,尽管只有1米65,他的车技很好,乡间那些不到一米宽的小巷、小桥,再坑坑洼洼,也能顺溜通过。同事说,他刚练习的时候,单手很难平衡,身上摔得青青紫紫,却从没听他叫苦。
在城里村,记者看到,过往的村民和郑小平热情地打招呼。郑小平和记者说起,在撤并村之前,他负责一两百米高的那些村子。背着几十斤的信件报纸,在山间分枝拔叶而行,一个邮路来回,常常是清晨6时上山,下山已见夕阳。
送“暖”
告别郑小平,记者随机回访了他负责邮路上的几个村。
城里村,77岁的吴华祝爱看《参考消息》,订阅17年,只有一天没收到,“第二天见到小平才知道,是因为他妻子出车祸去医院了。我们都说,刮风下雨下雪你就别跑了,但他不听。天天送到,不落一份,他这样一个人,多难。”
3000多人的芙蓉村,95%以上姓黄,同名很常见,管户口的70岁会计黄先宝就被郑小平当成“高参”请教,“有个娃娃黄官强的家搬到别的村去了,可小平跑了好几遍,还是把他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及时送到了。”
在临海市邮局,记者看到了一摞收信栏写着“临海市邮政局(贵局)领导”的信件。邮局视检室主任丁凤华说,“夸郑小平好的信,每年都能收到几封。从前很少会有人给邮递员写表扬信,我们还担心会不会是‘托儿’,特意回访邮路,没想到是众口一辞的‘好’。”
记者见过郑小平的屋子,村里差不多都是三、四层楼了,他家两层、毛坯、还欠着钱。但许多村民觉得他很慷慨。
在车头村,49岁的丁兴法告诉记者,自己自从摔成瘫痪、后被烫伤后,自感“低人一等,不敢往别人屋里去”,几次想死,是“小平常来看我,给我送钱,送月饼,劝我。”崴虎村有孩子家贫,郑小平掏钱给他们订了课外辅导书《数学小灵通》。有人告诉记者,山上村有一位残疾孤寡老人,郑小平遇见他后,就坚持帮老人理发、送些生活用品,坚持12年,直至老人去世。
送“自信”
回访途中,记者偶遇了郑小平。时值正午,他的“定点”是在一家路边店。他叫了两碟菜,豆腐渣拌青菜、炒土豆。
郑小平说自己对现状很满足,小时候,村里人说,这孩子,稻子种不了,长大有什么用?祖母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也是他,“小平,你怎么办哦……”是每天来家送报纸的邮差给了他“灵感”,“没右手,但我脚力好,送报纸应该没问题。结果高中毕业后,我真考进去了。”
有人将他比作雷锋,他觉得“异常惶恐”。邮政日子并不好过,他最怕“裁员”。局里举行技能考核,平日笑脸迎人的他当场落泪,“如果考不过,我的家就毁了。”局里改了对他的考核,想照顾他去别的岗位,被他谢绝,“我就是想在邮路上一直走下去。”
2011年,他成了正式工。同事们说,“小平终于‘出头’了”。也就在这一年年末,女儿已十多岁的夫妻俩,补办了结婚酒席。“成伉俪天长地久”的喜联,在门上生辉。(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