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创业创新、开拓进取的奋斗史……今天,浙江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只有不失时机,迎难而上,‘过关迈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才是再创辉煌的唯一出路。”
5月19日上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葛立成,在浙江人文大讲堂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过关迈坎’的浙江经济”的演讲。他认为,研判当前浙江经济的发展形势,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即“增速”、“转型”和“民生”。
增速:确保8%上下的中速增长
当前浙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明显回落。
2010年一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全省GDP增速由15%回落到了7.1%,不仅总体逐季下行,而且已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速;不仅出口增速在回落,而且投资和消费的增速也在回落。如今年一季度全省出口增长6.1%,同比回落18.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4%,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全省总需求的疲弱,也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下行中得到了印证。
怎么看待这种增速的回落呢?
首先,近年浙江经济增速的放缓,显然受到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浙江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在43%以上,一般贸易比重在80%以上,因而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国际贸易的增速回落、摩擦高发和争端加剧等,都会通过直接、间接影响企业订单,对全省造成相对较大的冲击。
其次,近年浙江经济增速的放缓,也是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制约和节能减排强化的反映。在30年的高速增长后,浙江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等供给已越来越“捉襟见肘”,用地难、用工难、用电难、融资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的倒逼和生产成本的上升,都在相当程度上压制了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
但目前浙江经济增速的回落仍在合理区间。防范和避免全省经济由“高速增长”大幅下滑至“低速增长”,确保实现“以8%为中轴、上下2个百分点波动的中速增长”,应成为浙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此,我省必须大力推进海洋发展示范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舟山海岛新区建设、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四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激发浙商活力,稳定外贸增长,把“闯天下”和“强浙江”结合起来,把“整合全球资源”与“抢占国际市场”结合起来。
转型:腾笼换鸟加快推进
近年来,浙江在转型升级方面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年和2011年浙江的科学发展总水平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GDP质量指数2011年居全国第三位。但在当前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转型升级应加快还是放缓呢?认识上并不一致。
有观点认为,当经济高速增长、煤电油运水全面紧张、资源环境严重承压之时,推进转型升级是顺理成章的;而在当前经济增速逐季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保增长是第一位的。也有观点认为,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放缓和牺牲经济增速。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加快转型升级,就要放缓经济增速;加快经济增速,就要放缓转型升级。这是值得商榷的。
转型升级摆在什么位置上,主要并不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在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发展阶段上,无论经济增速是高是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刻不容缓”的了。具体而言:
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不仅要扩大投资规模,而且要优化投资结构。必须加快整合不同资源和创新要素,力促各类资本更多地进入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下一步竞争的制高点。必须全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全面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并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与共同升级,提高要素和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不仅要发展实体经济,而且要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促成它们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当前对实体经济提供的支持,不是帮助实体经济解决“走老路”的“生存”问题,不是继续在“原有模式”下的发展;而是要抓住有利时机,痛下决心,腾笼换鸟,引导实体经济更加注重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帮助实体经济从开拓新市场、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用新原料、探索新制度方面去寻求突破,提高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转换率。
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不仅要吸引浙商回归,而且要引导他们成为推动浙江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民生:不只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保持“中速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不只是一个收入多少、有无钱花的问题,而是一个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问题。在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这三架马车中,消费拉动最为重要,而消费拉动与民生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也不只是一个经济增长动力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们今天重点来关注一下城乡居民的收入问题。在这方面,浙江的民生改善具有良好的基础。
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7.5%和9.5%。
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列各省(自治区)第1位。2011年底,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42倍缩小到2.37倍,该差距不仅为近十年来最小,而且大大低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16倍的平均水平。
在中国经济研究院编制的《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GDP含金量(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浙江仅次于上海、北京、广东而居第四位。
但浙江的民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国民财富增长很快,而财富分配格局失衡。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和12.2%,大大低于地方财政收入19.4%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1%的年均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速,也低于同期GDP10.9%的年均增速。
从发展趋势看,浙江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的目标,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都还任重道远。
为此,全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要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来调整初次分配格局,使三方利益分配结构趋向合理。要将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使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更加协调;同时,财政要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收费,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加薪能力。
要继续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补贴,通过再分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按照“保底、扩中、不限高”的收入分配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劳有所得和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为此,全省还要千方百计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千方百计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稳定物价、控制通涨,确保城乡民生不断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精彩互动
听众提问:杭州的房价怎么走?房价还会再跌吗?什么时候能再涨?
葛立成:第一,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房价仍然存在小幅走低的可能性。
第二,房地产是一种强周期的行业,在“量缩价跌”后相信将会逐渐走向某种形式的复苏。
第三,目前杭州的房价正在趋向合理。目前一些楼盘的价格正接近这种“合理回归”的区间,一些则还有些距离。
听众提问:现在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问题有很多担心和不信任,您认为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吗?
葛立成:“十二五”时期,政府应将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来抓,在部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有效强化查处的力度、执法的力度和处罚的力度。同时,应通过价值观讨论和宣传,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营造社会的诚信氛围,加强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和消费者保护机制。
- 杭州社科院报告:超半数长三角居民焦虑房价和物价
- 杭州社科院首次发布长三角幸福生活研究报告
- 社科院调查发现:房子、菜篮子和药瓶子大家最头疼
- 省社科院:1/4的浙江人说不幸福是收入太低造成的
- 浙江社科院预测 房价上半年以降为主下半年趋于稳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