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良师碑上,刻着每位遗体捐献者的姓名,感谢他们对医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他们的生命已然终结,却无私地浇灌着他人的健康之树;他们的躯体或许不再完整,却时刻庇护着他人的生命周全……”
镌刻在石碑上的这些话,是送给那些“无语良师”的。
昨天的杭州,飘小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南角,矗立起一组两米多高的纪念碑。中间的碑上,写着“无语良师”纪念碑,铭刻着近300字碑文。两边的两座碑上,小楷字体刻着232个名字。
232个名字,每一位都是为医学事业奉献大爱精神的逝者。他们中最年长者106岁,最小者只有3岁。他们中还有两位是浙江大学的学生。他们因病去逝后,捐献了遗体。
无语良师,又叫“大体老师”。
现代医学以人体解剖为实体依据,要了解人体的结构必须从直观观察被切开的人体来学习,这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解剖课时教学所用的人体来源,一直是医学院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人们尊称遗体捐赠者为“无语良师”。“无语良师”虽然不直接讲授知识,但是他的实体和精神更体现出优秀教师的风范。
正值浙江大学医学部百年华诞,“无语良师”纪念碑的建立,是对身后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们的深深敬意和感谢。
昨天中午,与记者一起站在这无语良师纪念碑前的,有几十位年轻的医学生和校部分领导。他们为“纪念碑”敬献鲜花,并深深三鞠躬。
昨天现场,有一对年逾五旬的夫妻,代表捐献者家属致词。徐女士说:“父亲1997年6月24日在浙江医院因病去世,遵照他的遗嘱:遗体捐献给母校供教学和科研之用。
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以他的行动为大家作出了表率:身后遗体继续为医学教学作贡献。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造福,加入到‘遗体捐献’的行列中来!”
之后,徐女士来到碑上寻找父亲的名字。“他的部分身体被做成了医学标本,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来祭拜,献一束鲜花。”徐女士对记者说。说话间,她和丈夫一起找到了父亲的名字,便在纪念碑前一起留影,铭记父亲。
无语良师纪念碑揭幕时,一位叫高斐的老师跑前跑后。她是浙江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的老师,负责接洽捐献志愿者和接送遗体捐赠工作19年,下个月她就要退休了。
“但是我承诺过志愿者,只要他们打电话希望我去接他们家属的遗体,不管我退休回家多久,我都愿意来。这是我对他们的承诺。”高老师这样告诉记者:“以前有很多捐献者家属问我,想要悼念亲人,没个去处,现在好了,这个纪念碑建起来,也展现出生命的神圣,给逝者以尊严。”
每年,浙江大学医学部需要上解剖课的医学生有400人左右,按一位无语良师供10名医学生解剖算,每年需要40位捐献者。近几年,浙江大学每年接到实现捐献的志愿者,是30多位。
(如果您也愿意身后做一位无语良师,欢迎您拨打电话0571-85555600)
- 浙江大学举办高端论坛 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
- 浙大用超声“炸”癌细胞 小白鼠试验已成功
- 浙大举行校友集体婚礼
- 官、产、学合作共破企业发展难题 浙大时代浙商送培训下县
- 湖州浙大农民硕士:我很珍惜这次深造的机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