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消防官兵在瞭望塔上观察火情。
改建后的瞭望塔
改建后的瞭望塔
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 “城隍山上看火烧”,这句话老杭州都知道,说的是站在吴山的望火楼上,居高临下,能看到杭城何处起火。经常爬吴山的人都知道,山顶上有一座火警瞭望塔,大家亲切地叫它“吴山瞭望塔”。
这座在吴山上建的火警瞭望塔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为杭州居民的消防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0多年前,这座塔不再承担火警瞭望的功能,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昨天,我们从杭州消防部门了解到,这座瞭望塔将重新焕发生机,变身为杭城首个消防纪念馆。
1907年吴山建起“望火楼”
吴山东岳庙的隔壁就是火警瞭望塔。
昨天,记者再次走近这座历史建筑。瞭望塔周围树木葱茏,都是几百年的银杏等古树。在浓密树荫的遮挡下,很难拍到瞭望塔的全貌。门口被两把铁锁锁牢,木头房门有些破旧了,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勿入内”的字样。就是这座塔,曾为杭州的火情报警做出重要贡献。
年过7旬的沈志松老人,退休前是杭州消防部队的一名干部,曾参与《杭州消防史》的编纂。说起吴山瞭望塔,老人说要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说起。
1907年,当时的仁和县知县向商绅募款,建立起吴山东岳庙前的望火楼,建成后挂铜钟一口,这钟被称为“火钟”,是报火警的信号钟,这望火楼就称为“火钟楼”。望火楼楼下,设官屋数间,驻消防队官兵,并备有水缸、沙堆、水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大索、勾爪等灭火器具。望火楼里,昼夜有人值班。
“在民间,大家也称其为望火楼,遇火警即鸣钟报警。当时的望火楼是一座10多米高的木质塔楼建筑。望火楼发出警报后,楼下的消防队闻警直奔火点。”沈老说。
上城着火敲一下警钟
下城着火敲两下
从1907年到解放初期,杭州消防一直使用警钟报警。
上世纪50年代,瞭望塔翻新,木头变水泥,从10多米长高到20多米,杭州消防部门派了一个班的消防官兵在这里日夜执勤。
老人韩金生,93岁高龄,新中国成立之后头一批在瞭望塔执勤的消防战士。“那时候,瞭望塔还是木头结构,4层楼高,每次去瞭望塔,全家人都要为我捏把汗。因为上面的木头很细,风一吹都会晃动,最高的楼梯是垂直上去的,特别是下来的时候,必须手脚并用爬下来。最上面有一张椅子,可以360°旋转的。”
万一着火了,怎么报警?敲钟!但要有区别。
韩金生回忆说:“发现着火了,如果是上城区的就敲一下,如果是下城区的就敲两下,如果是大火就敲乱钟,下面的消防人员就会第一时间赶过去救火。曾经有一年萧山发大火,就是瞭望台上先发现的,那时候萧山都是茅草棚,是我们用望远镜最早发现火情的。”
据记载,瞭望员判断火警所在地区,再鸣火警区域信号,一声为今河坊街以南至凤山门;二声为河坊街以北至盐桥大街(庆春路);三声为盐桥大街至武林门;四声为钱塘门外;五声为武林门外及湖墅、拱埠;六声为凤山门、候潮门外;七声为艮山门外及笕桥;八声为望江门、清泰门、太平门外。
城市越长越高,塔上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1951年瞭望塔装上了第一台电话机后,终于告别了依靠钟声传递火警信号的历史。
1953年11月,杭州市政府筹资,翻造吴山瞭望台为钢筋水泥结构,高达六层共24米,并配备了无线电对讲机、40倍望远镜等,火警瞭望设施大大改观,瞭望台对杭城灭火报警发挥了更大作用。
今日所见的高27米、八角形瞭望塔建于1964年。由于以前杭城到处都是低矮的老房子,站在瞭望塔上可以看到整个西湖,最远可以看到拱宸桥。
1993年到1995年,现任杭州消防支队副参谋长的黄强,就曾在瞭望塔里执勤。随着城市发展,高楼渐渐增多,站在瞭望塔上的视野范围就逐渐缩小。“当时我们可以看到的地方,东到邵逸夫医院,南到望江路,西到宝石山,北到武林门。”黄强说。
消防官兵轮流值班,晚班从晚上6点值班到第二天早上6点,12个小时。夜里特别准备了大衣御寒,还有一张凳子,困的时候稍微可以靠一下,旁边就是火警电话。
“有时候,指挥中心接到群众的电话报警,说哪里起火了,通知我们。我们站在制高点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火势情况。如果能看见烟和火光,说明火势很大,支队将根据情况增派救援车辆,瞭望塔只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
2002年,最后一批驻扎的消防官兵退出之后,瞭望塔彻底空出来了。消防部门在塔上装上了用于监视火情的监控设备。2004年,杭州消防又对吴山瞭望塔进行了加固和翻建,建设了吴山瞭望塔一、二层回廊式砖混结构两层房屋。
吴山瞭望塔转型,要变身消防纪念馆
百年高龄的瞭望塔,显得日益苍老。为了保留消防历史文物,杭州消防做了大量工作。在2002年,吴山瞭望塔成为了杭州文物保护点。
最近,记者从杭州消防部门了解到,吴山瞭望塔将继续发挥余热,变身为杭州消防纪念馆。根据规划,一楼作为杭州消防历史展示区,将展示见证杭州消防变迁的珍贵历史图片,以及消防历史器材和文物,一些当代的消防装备也将得到展示。将成为老百姓了解杭州消防沿革的地方。二楼作为杭州市消防协会的办公区域和协会会员交流的场所,提供会员交流平台,并现场提供消防咨询,与市民互动,为杭州百姓服务。
与此同时,消防部门也面向全市人民征集相关的老照片、老器材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具体的参与方式有两种:邮寄,参评者将史料内容及本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寄送到市征集、评审活动办公室(杭州市上城区鲲鹏路363号杭州市消防指挥中心宣教中心,邮编310016)。电子邮件方式,参评者可将史料内容及本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hangzhouxiaofang@gmail.com。
新闻链接
南宋时杭州有23座望火楼
其实,杭城历来是个火灾频繁的城市。过去,杭城民居大多是板壁木结构房屋,极易燃烧。自南宋以来,几乎年年都有大火灾,一次大火延烧万户的就有四次。
所以瞭望塔在当时并不新鲜。
沈志松介绍说,南宋中叶,临安(杭州)开始设置专职消防队,称为“隅”,也称“火隅”,负责本地区的灭火工作。临安的“火隅”多设有“望火楼”,昼夜有人值班瞭望,根据当时的记载推算,全城有23座。如果看到异样的烟火,楼上的哨兵会立即发出警报,白天举旗帜为号,夜晚悬灯笼为号,旗帜或灯笼的数目则标志着发生火灾的相对位置。
得到指示方向后,本隅隅兵就会前往扑救,邻隅发生火灾时,相近隅的隅兵则会集合等候,以待临安府调遣增援。
同时,南宋还设置了七个“潜火”队(“潜火”是“深入火灾现场”的意思),由临安府直接掌握,负责全城的机动消防任务。除此之外,南宋还在临安府繁华地带每二百步、一般地带每三百步设置“军巡铺”,每铺设铺兵3至5名;在各个坊界设“防隅官屋”,屯扎一定数量的军兵。“军巡铺”和“防隅官屋”负责夜间巡逻,防火防盗,发现和扑灭一些小火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