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炳炎/摄
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 不是第一次去何水法的抱华楼,然而每次去,都感觉到去的似乎不是同一个地方。富阳受降镇,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描绘过的庙山脚下,这栋灰色的建筑仿佛一颗灵石,与周围的树木、竹篱、花草、池塘一起,“长”在了山坡上,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
这是著名画家何水法历时七年精心打造的个人美术馆。5月28日,它将正式对外开馆。与此同时,首届“百花迎春——2012抱华楼国际花卉画邀请展”也将在此举行。
何水法还将利用这个个人艺术馆,作为国画研究院,带领他的学生创作。他更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发展尽一份力。
天然的。人文的。
“当我第一次听到庙山这个名字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因为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就是庙山坞一带的景致,立刻觉得更加有缘了。”在何水法看来,遇到这样秀美的山水花木也是一种缘分。
在抱华楼赏花画展,将是一件穿越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之旅,因为,你会分不清它们的界限。
抱华楼外花卉环绕,故名曰“抱华”。春有牡丹,秋有红叶;展厅前的池塘里,夏荷即将盛开;路边的林荫小道上,梅树傲立。那还是从超山移来的梅花,超山是吴昌硕生前常去赏梅的地方。吴老曾有佳句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正合了何水法崇尚天然的心意。
“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也即对自然的尊重。”作为一个国画家,何水法用画笔表达对自然生命的体悟,而他的建筑也要表达同样的尊重。
门前屋后的那些树木、竹林,很难分清哪些是山上原有的,哪些是后来栽种的。东面空地上一棵树,根基生生地比周围的砖地高出一米,用砖石砌起来护住。原来这是它原本生长的山坡。
甚至于房檐下、屋子里、台阶上,也会猛不丁穿出一棵树来,挡了行人去路,或干脆成为屋中的一个奇景。
并非什么昂贵的古树名木,但何水法和南方设计院的设计师王登悦为了让它们与抱华楼共生,费尽心机。
西楼画室前的一棵小树,阻挡了工程机械上山筑屋的去路。为了避它,设计师不但围着那棵树建了一圈别致的围墙,还不得不让施工者人拉肩扛着建材上山。
天人合一最昂贵的代价,在西区的一片天然池塘上。那里有30度的陡坡,坡上原生的树木轻轻拂过水面,正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象。然而,倘若建筑师要建一个临水平台,那些树木就要被砍去。
“这些树就像美人的面纱,如果揭掉它,美感就大打折扣。为了护住这块‘面纱’,花了巨额代价,也让施工人员吃了很多苦。”
现在,何水法很惬意地坐在临水的廊下微笑,“现在这样的效果,这几棵树起了点睛的作用。”
中国的。现代的。
如果说何水法提出的“天人合一”,只不过考验了设计师对自然的诚意,和施工者的耐心的话,那么他所要求的“中国的、现代的、能传世的作品”,不啻于出了一道哲学难题。这几乎是当今中国建筑界面临的最高命题了。
什么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建筑?也许,今天的抱华楼能给出一个答案。
2007年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何水法和助手章健一起辗转于杭城的专业石材市场寻找外墙材料。他们在寻找一种能像水墨韵致的材料,最终,他们邂逅了“福建青”。那是刚刚运到的一批石板,静静地码放在场地里。石板侧面自然的断裂面在逆光中显得格外有味道。大家顿时眼前一亮,要找的正是它!
王登悦就用这一种材料,把自然断裂面砌成外墙,用“机切面”铺到园路上,“火烧面”和“亚光面”交替地用于室内装修。单一的石材做出多种表达,正如中国画中的淡墨、浅墨、浓墨、宿墨,“墨分五色”。雨天的时候,雨水渗透在墙面上,像极了宣纸上的“晕染”效果。
抱华楼的窗也格外独特。那些细细的长条状的窗户,宛如嵌入墙壁的“条屏”,屋外的景致借窗而成天然的中国画。
“不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看山景,而是用条屏将山景分解为若干狭长的画面,几棵野树,几根枝条斜斜插入,正合国画的条屏效果。”何水法说,“因为中国人喜欢从小小的窗棂中看世界,而西方人以喜欢一览无余的方式看世界。中国人喜欢的绘画也是‘赏心悦目三两枝’,讲究画外之意,讲究韵味,讲究含蓄。”
这是何水法和设计师们一起参观大量中国经典建筑后获得的启示。
“不管是徽派的还是大屋顶,是马头墙还是四合院,那些长长的巷子、高高的院墙和移步易景的空间感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这种熟悉的感觉其实来自于中国人对待世界的思考方式。”
正如中国画一样,有些地方需要留白,有些地方则需要密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无怪乎每次走进抱华楼,都仿佛在不同的地方——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那些转折、回廊隔断了空间,又滋生了新的空间,在其中移步、回望,每走一步都是不同的景致。
你看别人在画中,别人看你也在画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