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穿梭在这座城市,你也许不会想:文化是什么?如果有个瞬间,我们一起按下“时光暂停键”——你,在台州市民广场,手里的相机恰好对着一座造型现代的城雕;我,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新短信,“市图书馆周日有讲座,‘是谁保护着我们的地球’”;他,坐在电影院,陪着女友看3D《泰坦尼克号》;还有她,跟孩子说,“抓紧,一会去学钢琴”……
此刻,你能感觉到生活的变化和这座城市的气质吗?
文化之力·坐标
文化,是你我身边传出的一个个具体的诉求。
路桥小学音乐老师郑剑勋说,“台州市艺术节很有挑战性,我还想参加下一届”;台州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荣说,“投资影院回报慢,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以一种商人的心态来做,要懂‘兼容’”;80后女孩丁蔚慧说,“去村子里看越剧,基本不花钱,对我这样的戏迷来说,很省钱很开心”……
文化,是一串串详实数字背后的日积月累。
十一五期间,台州每万人拥有文化设施的面积不断增大,2011年为600平方米,全市有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7个国家一级文化馆,3个国家一级图书馆,4148家市级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3000多支文化队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成形。先后启动文化低保工程、广电惠民工程和农村“种文化”工程,五年市县两级投入1150多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放映了近10万场次数字电影……
有学者说,文化如同空气,就弥漫在我们身边。
文化,以一种无法计算的力量推动着我们这座城市,向前发展。
文化之力·共享
4月25日,“戏行天下·戚毕流派江南行”首场演出在海门老街文化广场开演,火爆的场面让市文联主席丁琦娅印象深刻。“嘉宾位置都被占了,又临时租了一批凳子,也坐得满满当当。老百姓看戏的需求这么强烈,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们该做的就是,还要再增加‘送欢乐下基层’的密度。”
不光是送演出,还有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文化下乡”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连续多年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据市文广新局数据,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现在每年送演出下乡1500场,送图书20万册,送电影3万多场。
如何让文化惠民、让艺术共享,市文联在组织机构方面的探索,是一个成功的样板。
2010年,台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地级市直机关文联,分设文学、戏曲等7个协会,有会员1600余人。随后,行业文联、乡镇文联、企业文联、社区文联,一一启动,有效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艺术家们的帮助下,公安队伍办艺术节,统计系统出散文集,卫生部门组织表演队……大家发现,原来身边藏着这么多的人才。
“除了艺术创作,我们还应承担起引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责任,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文学艺术成果。”丁琦娅说,“去年,文联成立了台州籍在外知名文艺家联谊会,现在有100多位成员,有些人还生活在国外。我们相信,只要热爱台州,无论人在哪里,文化都是可以共享的。”
文化之力·舞台
五年来,各式各样的舞台,滋养着台州的观众,也培育出一批批文艺人才。
“文化部门精心打造的文艺舞台主要有台州市艺术节、农民文化节和文艺名家展演。”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处长陈波说:“艺术节三年举办一次,有各个门类的专长比赛,每一届都能出精品、出人才,今年我们正在积极筹备2012台州城市艺术季暨第五届艺术节。”
郑剑勋是个80后的小学音乐教师,2010年他参加了台州市第四届艺术节,以男女声二重唱《天意人缘》摘得金奖。之后他们的节目被推送到省里,获得省第八届新人新作演唱演奏大赛表演银奖。他说,艺术节与其他赛事最大的区别在于原创作品居多,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舞台。
每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每一届,都会有上百场县级以上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和赛事,上万名农民走上文艺舞台,农村文化从民间草台迈向城市。这个在全省率先开展为农民量身定做的文化活动,犹如家乡的一盘土菜,如今已是香飘万家。
“文艺名家展演2007年启动,一年一度,五年来它已成为政府扶持文化人才的重要举措。”陈波说,通过这个平台,个人办展演时政府会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挑选严格,一般会向艺术才能突出并具备发展潜力的人士倾斜。
- 台州玉环县成为浙江省首个海岛统筹发展试验区
- “小河之春”文化艺术节送来市井文化盛宴
- 纪念“5·29计生协会日”下城推广新型生育文化
-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LOGO出炉 作者是在杭的湖北小伙
- 浙江第一艘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潜艇将在台州亮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