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31日讯 本周二,台州商报6版《佳佳跑市场》栏目刊登了《市场上肉粽每个卖3元,自己包的却只要1.6元》的报道,讲述以粽子为代表的多种商品,存在着“跟涨不跟跌”的现象。
椒江读者老方看到报道后,立即给本报打来了热线电话,对这种“涨易跌难”的现状大吐苦水。
3年前肉包卖5毛,现在卖1.5元
老方是老椒江人,多年来,常逛超市和菜场,久而久之,对许多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即使是同一种商品多年来的价格曲线图,老方也是颇为清楚。
“商家每次‘喊涨’时,总以原材料涨价为理由。可他们一旦涨价,我就再也没见有其商品跌过价。”老方在电话里的语气有些“上火”。
老方说这话是有证有据的。他一直在街上买早餐,看着早餐价格逐年递增,他心里一直有话想说。
老方说,每次在外吃早餐,他总要点上3个肉包和1碗白粥,或是3个肉包和1碗豆面碎。三四年前,3个肉包1.5元,1碗白粥0.5元,1碗豆面碎1元,吃顿早餐,一般就2元或2.5元。可现在,1个肉包要1.5元,甚至2元;白粥1.5元/碗,豆面碎涨至2元/碗。现在吃顿早餐,少则6元,多则7.5元。
原料涨,商品跟着涨价,情有可原。可让老方不爽的是,很多时候,原料明明跌了,可商品售价却是“跟涨不跟跌”。
老方告诉记者,他记得很清楚,一个肉包卖0.5元时,猪肉价是9元/斤左右。当猪肉涨到14元/斤,早餐店的肉包卖0.8元/个。当猪肉价涨到18元/斤时,肉包价格却一下蹿到1.5元/个,有的店则是2元/个。
“市场上的肉价一直涨涨跌跌,可肉包的‘身价’自从涨了之后,就再没跌过价。0.5元一个的肉包,已成了许多人的回忆了。”老方很郁闷。
谁来管管包子“只涨不跌”?
对于商品这种“只涨不跌”的现象,老方很无语,因为腰杆子总是商家硬:“我就不跌,看你能拿我怎么样?”于是,老方想,相关部门能否伸出“援助之手”呢?
对此,市物价局的相关负责人说,在当下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经营者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价格监督部门主要是监督商家的标价行为,要求商品价格必须明码标价。“其实,一件商品价格的涨跌,除了考虑原材料成本,还要计算人工成本和店面租金等,这些费用最近几年也一直在涨。”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因为市场是开放的,物价部门只能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商品进行价格监督,比如,水、电、煤气、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市民如果发现商家有价格欺诈,或是商品未明码标价等价格违规行为,都可以拨打价格举报热线“12358”。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