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引发热议,去年,馆长褚树青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让杭图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图为一位民工朋友在杭图视听室听音乐。照片由杭图提供
浙江在线06月06日讯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这是浙江文化快速发展的五年。
省委率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惠民上办实事,在提升管理上闯新路,在加强建设上谋新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她的见证
26岁的杨婷轩是一名独立摄影师,这几天她在中国美院的毕业展里逛得不亦乐乎,看先锋艺术,听摇滚音乐,欣赏时装秀,还可以顺便在西湖边散步。
这个两年前从伦敦留学回来的“小海龟”,发现家乡比以前“文艺”了很多,能满足她小清新口味的地标已经遍地都是了。
比如,美院的象山校区她去了很多次,这个获了国际大奖的建筑群让学艺术的杨婷轩赞不绝口。
比如,这几年杭州的演出频率高了很多,“现在几乎一线的剧都会来杭州演。”各种艺术节和独立影展的繁荣更让她欣喜,“我在浙工大看露天电影,放的是《钢的琴》,周边好多市民都赶来看,以前很少见哦。”
当然,她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西湖。免费开放的整个西湖景区,以及周边的一众博物馆、美术馆,都成为她消磨假日的最好去处。浙江博物馆、西湖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西湖博物馆,但凡有好展览,她绝不会错过。如果天气好,还能和一家人在花港观鱼喂孔雀,在太子湾赏花。
杭州图书馆最近成为杨婷轩的心头好。无人自助借阅、书桌和书架上的智能感应灯、“音乐图书馆”……这个颠覆了传统概念的图书馆,简直成了杨婷轩的“大书房”。手里一杯醇香的咖啡,耳中流淌着爵士乐,还可以看书或网上冲浪,这些都足以让杨婷轩跟国外的同学夸上半天,“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杭州这些年的发展,就算是有些欧洲城市都很难比得上。”
她的背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城市社区,“社科普及周”和“人文大讲堂”等社科品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各种社科普及“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提高了全省公众的人文社科素养;而在农村,以“小载体”宣讲“大道理”,推动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
●文化惠民则让群众如沐春风。这边,越剧、京剧、杂技、图书、电影刚刚送到基层;那边,讲座、培训、展览一出出上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已建和在建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300余个,建成了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浙江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
●浙江文化产业近年来也颇有热点。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我省还涌现出了横店、宋城、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电影第一股”、“演艺第一股”和“电视剧第一股”的华谊兄弟、宋城集团、华策影视都出自浙江。
●这五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体制不断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对新闻媒体、出版单位进行制播分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等改革,对文体场馆实行企业化运作、转企改制、委托管理等改革。
他们的愿景
童芍素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
“浙江的文化遗存很丰富,三次全国非遗目录申报数量,浙江都排第一。希望我们能走出一条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道路,让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人们能享受的公共资源。我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图快,而要求好。希望我们的价值观也能用产业的方式来传播,让更多人分享。”
程华芬
外来打工者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办一些适合打工者的学校,让我们能学一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帮我们找到更好的工作?另外,武林广场、吴山广场经常有免费的演出,我很喜欢。希望以后能更多一些。”
李晓欣
浙江传媒大学学生
“希望杭州能有更多高品质的展览,虽然传统的书画展已经有很多了,但摄影、装置艺术等现代艺术展太少,国外顶级大师的展览也不多,希望下次想看毕加索,不用再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