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6月7日电(记者 王政)早上8点,吃完早饭、把孙子送到学校后,59岁的范雪娥拿出从经纪人那里领回来的礼品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给礼品袋穿一根收口的丝带,每做一个,范雪娥可以获得2分8厘的加工费。
范雪娥是浙江金华兰溪市黄店镇社溪村农民,儿子和儿媳都外出务工了。社溪村共有1100多人,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经商、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社溪是当地有名的“空心村”。许多留守妇女,除了做饭带孩子,没有其他事情干,平常就闲着。
因为简单、易学,没有门槛,一经引入,“来料加工”便广受社溪村民欢迎。留守的老人、妇女,纷纷做起“来料加工”,不管是在加工点,还是在家,一有空闲时间就做工。“天天在家做工,每个月有六七百元的收入”,范雪娥说,烧完饭、打扫完卫生,做点活,既能赚钱补贴家用,还能充实生活。
61岁的唐赛娥是社溪村的几名“来料加工”经纪人之一,她从企业拿到订单和原料,拿回村里,然后分发给像范雪娥一样的留守劳动力,组织大家按照订单要求加工生产,最后将加工好的产品返回企业。现在有70多个人跟着唐赛娥做“来料加工”,大部分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妇女,“她们吃过早饭、收拾完屋子便聚在一起,开始一天的工作。”唐赛娥说。
何永喜今年75岁,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吃药。老伴今年也72岁了。2010年,老两口做起了“来料加工”,给礼品袋穿丝带,老头拿礼品袋,老伴穿,配合得很默契,每天能做几百个。“平常买个菜、买点药的钱都有了,解决了不小的问题”,何永喜说,“活动一下,对身体也有好处”。
家住兰溪市上华街道黄家墈村的朱妹妹,虽然也做“来料加工”,但和上班族没有什么区别。几年前,村里的经纪人何茂华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加工点,“来料加工”变成了“来单加工”。三年前,朱妹妹开始在加工点做工,“家里的田不多,闲着也是闲着”,朱妹妹说,孩子都出去上班了,自己在家里除了做饭就是收拾屋子,来做活能消遣还有收入。
黄家墈村共有1300多人,同社溪村一样,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经商、打工了,原本繁荣的村庄一下子冷清起来。自从何茂华的加工点建立以来,黄家墈村的许多留守劳动力来这里做工,萧条的村庄再度热闹起来。
兰溪市黄店镇妇联主席吴赛珍表示,发展“来料加工”,留守劳动力有了事情干,实现了就地就业,很多低收入家庭借助“来料加工”改善了生活条件。“现在是人人有事干,村村无闲人,‘空心村’不空了。”吴赛珍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