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8日讯 最近这段时间,双林镇邢窑村村民老王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常常去镇上的敬老院看看自己85岁的老父亲,给他讲讲家里的新变化。
“等新村的配套设施都弄好了,我就把您接回家,咱们四代同堂,和和美美地共享天伦。”这天,老王照常探望老父亲,还不忘给他吃颗定心丸。老王知道,父亲岁数大了,最希望的就是全家在一起过上好日子,而现在,这个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钉子户”变成“带头户”
作为318国道改建工程的征迁户,老王是村里最早搬入新居的村民之一。从以前的旧式小楼到现在的新村高楼,看着200多平米的新房子,老王的心里乐开了花。
而之前,老王却是改建工程的“钉子户”。
“其实也不为别的,就因为老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法安置。”老王说,因为修路搬家,他是打心底的赞成,但是自家的实际困难又摆在那里,没办法,他只好被迫成了个“钉子户”。因为家庭情况和征迁工作闹了矛盾,老王还给上门做工作的村干部吃了个“闭门羹”。
同样遇到难题的,还有村民老许。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已经88岁了,让老人这个岁数去住安置房,他有些不忍心。
安置房的方案不被接受怎么办?邢窑村的村干部们动起了脑筋。根据两户人家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他们把老人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让老人在过渡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同时,为了减轻给村民造成经济负担,敬老院每个月200多元的花销也是由村里承担,直到老人搬进新房。
“去敬老院那天,还是李书记亲自开车送去的。”老王告诉记者,村干部们考虑周到,妥善地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深受感动。最终,这个“钉子户”变成了“带头户”,给邢窑村的征迁工作加了把劲。
好服务迎来快进度
老王口中的李书记,就是邢窑村村支书李阿三。在他看来,征迁工作是个难事,却又是个易事。他告诉记者,农村人都知道一个理,“要致富、先修路”。对于造福群众的好事,村民没有不理解、不支持的。但是各家都有不同的困难,那就需要干部们设身处地为村民考虑。“政策到位、服务到位,怎么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李阿三说。
村民阿明知道自家也在征迁范围后,找不到合适的安置点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由于父亲生病卧床需要亲人照顾,村里提供的安置房没有相应的条件,搬去镇上的敬老院也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得知这个情况,李阿三和村干部们一方面帮他找合适的安置房,一方面又隔三差五地前来探望,还时不时地送药上门。最终,他们借到了适合照顾老人的房子,让阿明一家得到安稳的过渡。
李阿三告诉记者,征迁村民家家情况不同、难题各异,为了更好地解决征迁村民的难题,村里还成立了临时服务队,由村干部、生产队长和志愿村民等8人组成,帮着村民搬房子、给安置房里装修卫生间等,目的就是要为征迁村民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在征迁过渡中也能过得很好。
将工作责任细化到组到人,深入每家每户做工作,带病坚持上门耐心解释,妥善帮助村民解决困难……人性化的服务,让邢窑村的征迁工作得到了极大推进和有效完成。今年3月底,邢窑村完成了所有征迁任务,完成征用土地160.56亩,搬迁坟墓53只,拆迁农房29户,拆迁面积6177平方米,给征迁工作开了个好头。而截至5月20日,双林镇完成了318国道改建工程双林段的全部征地拆迁任务,共完成坟墓搬迁218座,征用土地278亩,租用土地228亩,拆迁农户54户。
数字的背后,带给征迁户的是开始新生活的新希望。“我们村是个精品养殖村,主要养鲫鱼,道路的修建,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去年全村的养殖收入达到了1000万左右,今后,这个数字可又要上升了。”李阿三笑着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