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资讯通 > 便民·提醒 正文
梅雨未到今起“退潮” 但是离我们也不远了
2012年06月12日 07:56:28

   前几天几乎天天有雨,没雨的时候也是闷热潮湿,衣服都晾不干。竹竿上挂着雨滴的衣架,好似主人不晴朗的心情。快拍小友苦木不朽摄

  今年的夏天来得不仅有些迟缓,还有点婉约。上周,气象部门宣布杭州入夏。不过这几天,大家感受最强烈的,热还是其次,主要是闷。

  特别是从上周六到昨天,杭州几乎天天都会下点雨。雨水滴滴答答、温温热热地落下,多数时间并不酣畅淋漓。再看看眼下已经是6月中旬,很多人都在议论:是不是刚一入夏,马上就入梅了?

  杭州气象台说,杭州暂时还没有入梅。

  梅雨季也会打雷闪电

  万一碰到了赶快躲

  梅雨是由冷暖气流交汇影响造成,所以这时的雨水除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缠绵姿态外,还会有刮风、大雨、闪电、打雷,甚至下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比如1954年梅雨期,杭州有特大洪涝,市区内街道全被淹,郊区受淹农田62万亩,倒坍房屋198间,死亡12人;

  近一点的1996年和1999年,梅雨期间也都有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大暴雨,损失惨重。

  2008年梅雨期间,杭州还发生了一起严重雷击事件:6月23日晚7点,淳安千岛湖一艘去杨梅岛采收杨梅的挂机船被雷电击中,3人死亡,4人受伤。

  所以,梅雨也有它激烈的一面。万一遇上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大家也要小心提防,能躲就尽量找个室内躲一躲。

  另外,梅雨也是“霉雨”。到了梅雨时节,因为空气湿度大,气温又比较高,东西很容易霉烂。所以即将到来的梅雨季,过日子有四个方面要当心,先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是保重肠胃。因为潮湿,食物特别容易发霉,隔夜菜最好别吃了。

  二是小心妇科病。每年这时,女性妇科疾病是一年中发病率最高一段时期。因为环境湿热,霉菌会趁机入侵,大量繁衍。

  三要保护关节。湿度大,日温差也大,晴雨交替变化又快,很容易诱发风湿类疾病。

  四是别让心情也发霉。气压低,湿度大,天气闷热,会令人体的不适感增强,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

  今起到周五潮湿暂退

  杭州市气象台台长周春雨说,这几天,杭州气温比较高,空气湿度也比较大,有点黄梅天的感觉,但按照气象上严格的标准,梅雨季并不能算正式开始。

  为啥这样还不算入梅。周春雨说了两个原因。

  一是从今天开始到周五,杭州基本上是多云天气,市区最高气温都在32℃左右。天气感觉会清爽很多,前几天持续着的潮湿感会有所消退。

  第二个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在北纬20度左右会形成一个狭长的雨带。一旦这个雨带来临,阴雨就会持续,形成一个大的降水过程。而现在,这个大的雨带,还在比我们更靠南的华南地区,比如福建、广东、海南等地。那里现在正是雨季,气象上叫做“华南雨季”。

  这样看来,今年的梅雨季还没有真正开始,接下来几天,闷热的感觉会好一些。而前几天的潮湿、闷热,大概可以看成是老天爷安排的一场短暂预演吧。

  冷暖空气相遇相持

  形成“梅子黄时雨”

  有人说,江淮一带的梅雨和春天的杏花春雨有几分相像,都是一副欲断难断,缠缠绵绵的暧昧模样。

  梅雨之所以叫“梅雨”,是因为这时刚好是江淮梅子黄熟时。贺铸在《青玉案》里的解释恰如其分:“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关于梅雨的成因,气象学专家,散文家杨文丰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解释:

  梅雨的形成是中偏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到高层的暖、冷空气相遇且出现相持阶段的结果。

  梅子黄熟时节,南方的暖、湿空气“羽毛已丰”,开始不事声张地“北伐”。而这时,北方冷空气“旧部”尚存相当的力量,因而总不那么情愿就能很快地“退居二线”。

  因此,人类肉眼看不见的、由空气装备的这两路兵团,抑或两股势力,就在江淮流域,扎下营盘,互不相让,锣鼓闷敲,角力相持,较起劲来。

  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因而由暖空气组成的排兵队,就沿着冷空气似童子爬滑梯一般北滑上升,挟裹的水汽,在袅袅升腾中凝结成云,终而致雨,滴滴答答落入中国江淮大地,也落入地球村与之纬度相近的区域,入扶桑日本之南。

  梅雨暧昧,长可一两月,短可数昼夜,在地球村,永远落成两三百里宽窄的氤氲之景。

  2003—2007年梅雨不“霉”

  2008年开始梅雨很典型

  因为梅雨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造成的,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在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天。

  梅雨季一般从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到7月上半月结束,平均持续20多天,具体到每一年长短不一。

  杭州市气象台统计,1951年以来,杭州平均入梅日期6月15日、出梅日期7月7日。杭州平均梅雨期23天,平均梅雨量277.4毫米。

  其中梅雨期最长的有77天,最短的只有3天,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2003年到2007年,杭州的梅雨一点都不典型。那几年的梅雨期,雨都下得不多。或者说,雨水几乎少到人们几乎快忘了在春天过完,盛夏到来前,还有这样一段特别的日子。

  一直到2008年,杭州由枯水期开始向丰水期转换,梅雨又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

  去年,杭州6月10日入梅,6月26日出梅,16天的梅雨期,下了很多场雨。去年6月13日星期一,本报当天的气象新闻标题就是《今天和周五短暂雨歇本周其他日子都是雨雨雨雨雨》。

  对于今年的梅雨,市气象台台长周春雨说,预计整体降雨量会跟常年差不多。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多半能体会到黄梅天特有的那种潮湿、温热,以及对雨水怀有那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觉。

  亭台水榭吴侬软语

  据说都是梅雨文化

  梅雨,虽然并不太惹人喜欢,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可爱之处的。

  一直“牙尖嘴利”的张爱玲,在她的《公寓生活记趣》里,这么描写梅雨时节:“雨下得太大的时候,屋子里便闹了水灾。我们轮流抢救,把旧毛巾,麻袋,褥单堵住了窗户缝……”然后又写,“风如果不朝这边吹的话,高楼上的雨倒是可爱的。有一天,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略有淡灯摇曳。”

  梅雨,自有这一季的味道。

  我有一位北方朋友,曾经在杭州待过两个月,不巧刚碰上梅雨期。那一段日子,让他焦躁不安,走的时候还叹息着说,这算是见识过了带梅子味的雨了。有些北方人还说,江南人的吴侬软语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雨季当中被熏陶出来的,软软绵绵的,让人急也不是,恼也不是。

  呵呵,其实这样的说法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天气自然也会让各地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梅雨还造成了一种“梅雨文化”。

  比如,因为梅雨让江淮一带的人们对居室要求通透,喜欢瓦檐,喜欢多窗,喜欢亭台水榭。日本传统的居室墙壁很少,间隔房间喜欢用能够随意取下的隔窗和拉门,据说也是为了等到梅雨季,能随意推开门窗,通风透气。

  其实,对在杭州生活惯了的人来说,这20来天的梅雨季并不算特别难熬。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大家知道,等到梅雨季过完,杭州会真正进入盛夏高温天。

  而且7月上旬,还没到台风特别活跃的时期,刚出梅的那段日子,晴热、高温,往往会是杭州一年中酷热的一段时节。

  都市快报 记者 顾怡

  

【今日会生活】6月12日:浙江去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超3.5万

来源: 杭州网-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 沈正玺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每日关注
  • 一线湖景房成露天厕所 新年愿望不再有人随地大小便
  • 大头儿子官司上身 杭州公司向央视动画索赔156万元
  • 传销“老总”在咖啡馆里开年会 被诸暨警方一锅端了
  • 每10分钟攻击三国主题网游 玩家和游戏公司彻底抓狂
  • 环卫工人愿年轻人少放点鞭炮 盼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相关阅读
  • 热的不透气让人直流汗 这周阵雨多入梅还没定
  • 梅雨季还在路上闷热天已经来了 杭州本周两头有雨
  • 梅雨天快来了 这几天雨水绵绵有点闷有点潮
  • 时晴时阴时雨 这个周末天气变化很快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