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母鹿挂着“红色大水袋”出现在镜头中
刚出生的鹿宝宝
母鹿带着鹿宝宝来到围墙边
鹿宝宝静卧在母亲身旁
临安清凉峰,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保护乐园。
去年9月4日傍晚,两只梅花鹿妈妈,带着一只1岁多的梅花鹿宝宝,在清凉峰千顷塘(野生梅花鹿保护区域)吃草散步,被不远处的红外线相机拍到,这是2009年以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50次拍到高清晰的梅花鹿照片(详见本报2011年9月18日报道)。
昨天,地处海拔1100米的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野生梅花鹿保护站再次传来喜讯。
站长翁华军说,期盼已久2号母鹿顺利产下小鹿崽!3米多高的监控摄像头首次拍到野生梅花鹿生宝宝,现在,保护站工作人员正利用数码相机长焦镜头和监控系统远距离跟踪观察,目前还不知产下宝宝是公是母。
“鹿爸爸”发现母鹿临盆
最早发现母鹿即将临盆的是章叔岩,他系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从事梅花鹿保护12年多,被网友称为“鹿爸爸”。
章叔岩发现2号母鹿这几天表现异常,行动比较缓慢,经常找僻静的地方卧倒休息,他开始全天候监测2号母鹿。
6月12日上午10:35左右,章叔岩通过监控发现母鹿的后阴部“出水”——羊水破裂,这是生产的前兆。
过了一会儿,母鹿躲到了监控盲区。
16:45左右,又出现在监控区域内,章叔岩发现母鹿已经产下小鹿,她的尾部挂了一个红色的大水袋,那是母鹿产后包衣。鹿宝宝躺在地上,母鹿正舔舐着自己的孩子。
16:55鹿宝宝经过几次努力,在母鹿的帮助下试图站起来,但踉跄几步后,卧倒在一块大石头边。母鹿在宝宝身边时而奔跑、跳跃,时而静静观望。它在宝宝周围焦急地徘徊,期盼着它能早点站起来,另找一处安全避风的地方。母亲时不时过来舔舐着小宝宝全身,幼鹿几次试图站起来迈步,但终因初生的虚弱,又卧下去。
18:45,小鹿终于站了起来,并持续了10分钟,其间它还吃到了几口奶。
19:10,夜幕降临,小鹿再次站了起来,在母亲的催促和引导下,摇摇晃晃行进了30米左右,来到围墙的西墙脚避风处,静卧在母亲身边。
一旦有人的气味
母鹿就会遗弃宝宝
这头鹿妈妈真会选日子,前几天天气阴雨,这两天刚转多云,天放晴,她就产下了小宝宝。
在看到幼鹿吃到了第一口奶,并迈开步伐找到安全避风处,章叔岩悬着的心终于松了一口气。
“人最好不要接触幼鹿,因为一旦有人的气味在幼鹿身上,母鹿就会遗弃它,除非母鹿在无奶水情况下才抱来人工喂养。”他说,野生梅花鹿的妊娠期约240天,产崽基本在5月至6月初这段时间,一年只能产一次,一次产一胎,初生胎重5.5—6千克。
一般崽鹿出生10天后开始啃嫩草,就跟随母鹿觅食。
章叔岩说,自然保护区是半圈养环境下对野生华南梅花鹿的种群扩繁研究,所以原则是基本人工不干涉,只在围栏里的天然食物不足时提供些补充物料而已。
2号母鹿是去年引诱来的
野生梅花鹿很难人工饲养。
早在2003年,清凉峰保护区就救护和饲养了一头被上山村妇抱下的野生华南梅花鹿幼鹿,成功饲养到成体,自然受孕产下一小公鹿,并健康成长,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怎么样在半圈养环境下展开梅花鹿种群扩繁研究,一直是保护站科研人员心头事。
去年12月2日深夜,以食物等为诱饵,章叔岩等人成功引诱进两头母鹿和1头小鹿,来到这个10亩面积大小的半圈养基地(四周有围栏),可这3头新入伙的野生梅花鹿,一直不能适应这种半圈养的环境,始终烦躁不安,身形也日益消瘦,皮毛也凌乱了。
它们能否适应新环境?时时牵动着大家的心,浙江农林大学的周忻教授也专程上山指导。冰天雪地的寒冬,保护站工作人员还经常到野外采摘梅花鹿喜食的绿色植物茎叶,调节它们的胃口,经过3个月煎熬,一直到4月份,天气回暖,围栏里的枯草吐绿,树木抽芽,它们才渐渐平静,身体也逐渐回转。
这时传来一个喜讯,其中的2号母鹿肚子鼓起来了,原来,它是带着小生命来到这个科研基地的。
浙江野生梅花鹿
已增至200-300余头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过去曾广布中国各地,但是现在仅残存于吉林、内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广西等几个有限的区域内。
梅花鹿在中国总数量不到1000只。其中华北亚种和山西亚种已经灭绝,华南亚种在浙江、安徽、江西的边界有200-300只,在广西有不到100只。四川亚种在四川北部和甘肃南部有大约500只。
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志刚等人科研推算,目前,清凉峰保护区野生梅花鹿已增至200-300余头。
都市快报 通讯员 赵东武 记者 陈文龙 图片由章叔岩提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