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5日讯 陈家井是兰溪市云山街道的一个村,地处兰溪十里杨梅长廊的西口,独特的小气候让该村的杨梅上市要比兰溪其他地方早四五天。
6月9日一早,村民翁志昂就在采摘自家的杨梅了。他对记者说,今年杨梅开花时节,遇到冷空气,结果产量不高,但价格不错,每公斤在24元以上。这些天,来村里买杨梅的人不少。
而今俏销的杨梅,四年前却是少有人问津。那时的陈家井杨梅被人称为“灰杨梅”。造成“灰杨梅”之痛的是一家水泥厂。
杨梅与水泥厂之间的消长,在陈家井持续10多年。
父亲:既要杨梅又要厂
在20多年间,蒋樟生、蒋伟父子相继担任了10多年村支书。一家两代村支书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为村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上世纪80年代,陈家井因山多田少,1000多名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1985年,47岁的蒋樟生当上了村支书,开始考虑如何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那时,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山上的水果。虽然杨梅、桃子等水果品种多,但是已经老化。蒋樟生觉得当地的气候、土壤很适合种杨梅,便动员村民更换杨梅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可村里有一种迷信的说法,种过杨梅的地方更新品种是种不活的。正在这个时候,兰溪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杨东海来村里挂职。蒋樟生的想法得到了杨东海的支持。杨东海毕业于浙江农大,他从专业角度向村民们宣讲果树栽培和管理知识,又四处联系杨梅新品种,最后确定到慈溪引进优质的东魁、黑炭苗木让村民试种。
陈家井村的尖峰山有石灰石,蒋樟生想在村里办一家水泥厂。正好,兰溪城区有一家水泥厂要搬迁至城郊,蒋樟生通过各种关系,于1987年把这家水泥厂引进村来,建在尖峰山脚。厂区周围是栽下不久的成片杨梅。水泥厂建了一条15万吨的机立窑和一条5万吨的回转窑,陈家井有60多名村民在企业上班。当时,一个人在企业上班,每年有近千元收入。因土地出让金和石灰石的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
儿子:只要杨梅不要厂
1990年,第一批引进的东魁、黑碳杨梅结果了,可村民们乐不起来。原来,水泥厂排出的粉尘落在杨梅上,红杨梅成了“灰杨梅”。到市场去卖,价格低也很少有人要。
村民翁志昂谈起那时的情况,满脸的无奈。
那时,他家有杨梅种在水泥厂附近,每亩可产杨梅2500公斤。2005年时每公斤杨梅卖8元,而他家的杨梅卖不到这个价格的一半,每亩减收一万元。
为把杨梅销出去,陈家井人把刚摘的杨梅泡在水里,漂出一部分粉尘后,用电扇把杨梅上的水分吹干,趁着早晨和晚上拿到城里去卖。有的村民耍了一点小聪明,挑着刚采摘的杨梅,从这个山头绕到另外一个山头,再进城去卖,对人说他的杨梅不是陈家井的。
近些年,兰溪市利用金华山北麓独特的小气候,培育了十里杨梅长廊。兰溪杨梅声名鹊起,不但价格逐年攀升,而且带动了观光农业。蒋伟很清楚,地处十里杨梅长廊西头的陈家井,经济发展离不开杨梅。2002年,村里成立了兰溪杨东海杨梅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东海”杨梅商标。
然而,水泥厂的污染刺痛了村民的心。虽然受粉尘污染的只是水泥厂周边300多亩杨梅,但陈家井所有杨梅的品质都受影响。按陈家井种植的1000多亩杨梅计算,每年减少收入相当可观。蒋伟觉得应该把水泥厂“赶走”。
蒋伟是兰溪市人大代表。每年人代会上,他都要提让水泥厂赔偿果农损失或搬迁水泥厂的议案和建议。
2005年前后,兰溪水泥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这家水泥厂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正常生产,准备上马粉沫材料项目。在向周边黄泥岭、朱山、里徐、陈家井四个村庄征求意见时,四个村都明确反对。兰溪市政府有关部门来协调此事,他们支持村民的意见。2007年,这家水泥厂停产。
2008年是水泥厂停产的第二年,陈家井的杨梅就开始好卖了,价格开始上涨。村民有了种杨梅的劲头。翁志昂现在种有8亩杨梅,其中在水泥厂附近有5亩。去年,翁志昂一家的杨梅收入有十来万元,成了“兰溪市杨梅星级示范户”。
杨梅:带动了观光农业
“陈家井现在人均年收入9000元左右,其中1/3是杨梅收入。现在有两成左右的杨梅通过旅游观光的形式销出去,八成左右的杨梅通过经销人员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东海牌杨梅名气大着呢。”昨天,蒋伟对记者说,村里决定开发生态农业,扩大杨梅种植面积。前些天,兰溪市林业局、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来尖峰山上察看,同意陈家井再开辟300亩杨梅林。
去年,陈家井投资260多万元,建了一个蓄水10万多立方米的小水库,这既是陈家井和黄泥岭两村的饮用水源,也是杨梅等水果的灌溉水源。
水库下游是水泥厂的厂区,现在已经拍卖给一个私人老板。记者走进厂区,里面静静的,看得出已停止生产多年。蒋伟告诉记者:“水泥厂厂区被拍卖后,厂区如何利用,原来还不明朗,现在我们已同这个老板作了沟通,这个老板想把它改建成山庄,与我们一起开发旅游观光农业。”
对于陈家井的发展,蒋伟胸有成竹。他说,把生态农业做好了,做大了,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大有希望。
【编后】上世纪80年代,“党的好干部”杨东海在兰溪市陈家井挂职,他和村支书一起带领村民更新杨梅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由此杨梅成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陈家井利用石灰石资源引进水泥厂,集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水泥厂的粉尘污染让杨梅蒙垢,村民收入大打折扣。老支书的儿子担任陈家井村支书后,采取了与父亲相反的做法,设法把水泥厂从村里“赶走”。
客观地说,当时父亲引企业、后来儿子“赶”企业的用意都是好的。时代不同,发展的观念不同,所要的项目也不同。陈家井村杨梅与水泥厂的消长,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自觉———只有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农民增收才能持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