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 古船上演海底寻宝
2012年06月24日 05:41:07

   浙江在线06月24日讯 渔山岛,位于象山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岛,今天将引来全世界的目光。上午9点到11点,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将直播“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过程。

  这艘沉船,已经在这片海域沉睡了百年。当年,它从宁波出发,满载着当地特产梅园石材,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目的地,却在渔山海域遭沉。

  这项水下考古发掘自今年5月11日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进入潜水发掘阶段。昨天,记者前往象山渔山岛,近距离观察打捞现场,为你打探这艘神秘商船的前世今生。

  渔山岛距离象山石清镇50公里。从象山石浦出发,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快船,如果搭乘渔船,则需要四五个小时。

  来到渔山岛的时候,海水已从浑黄变成了碧蓝。

  这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安静小岛,没有工厂机器的嘈杂轰鸣,没有公路汽车的呼啸而过。这里的居民,主要是渔民,由于正值休渔季节,他们都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打牌聊天。

  随着“小白礁1号”的发现和大量水下考古队员的到来,这个小渔村,一下子显得热闹起来。

  “这里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客人,大家可高兴了。”村民顾庆福对记者说。

  顾庆福是象山本地人,在渔山岛住了15年了。他说,这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岛,虽然这两年也有游客和海钓者慕名而来,但一直没有打破小渔村的宁静。村民们和外界的接触也很少,打渔的时候出海,休渔的时候在家,生活很简单。

  最近,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渔民们纷纷打听来历。

  “原来,我们以为渔山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没想到,这里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我们常年累月经过的海域下面,竟然藏着古沉船。这太让人激动了。”顾庆福说。

  宁静小岛引来世人关注的目光

  古沉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

  渔山小白礁沉船遗址,位于象山东南渔山海域。渔山海域恰好位于古代宁波海上贸易的主航道上,当地交通志中就有沉船记载。

  2008年,在一次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渔山古沉船的线索。通过声纳探测、潜水探摸等一系列前期调查,基本确定该沉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

  沉船埋藏于泥砂夹蚝壳的海床之下,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遗址表面最低处,水深20~24米(低平潮~高平潮),最高处水深18~22米(低平潮~高平潮)。

  船体上层和船舷等高出海床表面的构件已不存在,但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主要构件依然保存较好,且清晰可辨,可复原程度较高。

  该沉船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材为主,目前已采集出水器物500多件,其中包括一枚罕见的西班牙银币。器物中除少量为船上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是运输船货。

  器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锡器、石器、木器等。瓷器器形见有碗、豆、盘、杯、器盖、罐等,多为青花,器底多篆书“道光年制”款,少量“嘉庆年制”款;陶器器形见有罐、壶和砖等;铜器主要为铜钱,包括“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及日本“宽永通宝”、越南“景兴通宝”等;另有“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锡盒等珍贵文物。多数器型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

  沉船出水后面临修复保护的难题

  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这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填补了我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空白。

  根据发掘计划,2012年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国家文物局调集了北京、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参与,现场发掘人员35名左右。

  今年6月4日,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

  据了解,沉船出水还面临着修复和保护问题。考古专家表示,船体木制件的保护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有的国家打捞一条沉船,光修复和保护就要花上10年。

  此前,宁波市考古人员曾有成功修复和义路南宋沉船的经验,但对海底沉船保护还缺少经验。目前全国考古专家正研究海底古沉船的修复保护技术。

  渔山古沉船出水后,将实施现场保护、过渡期保护、脱水、脱盐、修复、定型等一系列技术性手段。经修复后,这艘古沉船有望在北仑港口博物馆永久入户,成为铭记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见证。

  出土器物证明清代海上贸易比较繁荣

  昨天,在渔山岛附近,记者发现打捞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虽然天不作美,风雨交加,但是考古队员们按部就班地做着各项工作。

  打捞平台位于小白礁边上的一艘大船上,距离北渔山岛非常近。

  考古队队长林国聪介绍,从6月初正式进行潜水挖掘以来,小白礁Ⅰ号现场考古工作人员近40位,上午8时到下午6时是他们的工作时间。考古队员每天每人下水2次,每次水下工作一小时。

  到目前,考古队水下作业时间已累计超过一万分钟,打捞上来的器具超过500件。“我们在打捞过程中,除了对每一件器具进行登记、分析外,还及时地进行保护式处理。”

  这艘清道光年间的商船,器具很丰富,由于时间久远,浸在水中的器具和船体腐蚀严重,而沉在泥底的,则保存较好。林国聪说,这艘沉船证明了清代的海上贸易还是存在,并且比较繁荣的。

  那么,当年的沉船,是否造成了人员的伤亡,考古队员表示,目前没有发现遗骸。

  不过,小白礁Ⅰ号到底驶往何处,现在尚无定论。沉船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有一种说法是起火,因为船上发现了火烧痕迹明显、碳化程度较高的焦炭。

  今天,央视将对这次水下考古作现场直播。而昨天的渔山岛,风大雨大,这种天气对考古工作有什么影响呢?

  林国聪认为,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受风力影响较大,如果风力太大,工作平台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队员无法正常下水上岸。

  相关链接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堪称继“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发现,因此备受瞩目。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失事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中国沉船。“南澳Ⅰ号”发现于2007年,地点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是一艘载满瓷器的明代沉船。

  日前,与“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发掘同时启动的,还有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这是继2010年7月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宁波后,目前为止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 徐学敏 记者 王晨辉 编辑: 金斌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每日关注
  • 一线湖景房成露天厕所 新年愿望不再有人随地大小便
  • 大头儿子官司上身 杭州公司向央视动画索赔156万元
  • 传销“老总”在咖啡馆里开年会 被诸暨警方一锅端了
  • 每10分钟攻击三国主题网游 玩家和游戏公司彻底抓狂
  • 环卫工人愿年轻人少放点鞭炮 盼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相关阅读
  • 象山海底沉睡近两百年 “小白礁Ⅰ号”今日揭开面纱
  •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海底沉睡近两百年 周日亮相荧屏
  •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潜水发掘已出水文物标本29件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