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5日讯 17岁的开化女孩徐雨文因病去世后,她的父母捐献了女儿身上有用的器官,为四名患者带去了希望。文文一家的事迹感动了许多读者,也让“器官捐献”成了连续两周来的热门话题。
当你走到生命的尽头,是否也能像文文一样,留下身上有用的器官,最后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本期的本报微调查围绕“器官捐献”这一话题展开,共有50位网友参与。
全部网友支持死后捐献器官
参与调查的网友中,100%的人支持“去世后捐献器官的行为”,并有90%的网友表示“死后愿意进行器官捐献”。“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愿意捐献器官,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别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网友“八月的墨迹”说。“我是一名开化人,文文一家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社会太需要这样的奉献精神,死后捐献器官我义不容辞。”网友“清风明月”表示。
网友“海纳百川”说,看了文文的报道后很有感触,让他萌发了去世后捐献器官的念头,他理解和支持文文母亲的做法,赞叹其伟大。“在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人生价值的巨大体现。”
让器官捐献成为一种趋势
在“你认为有人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因素有哪些?(多选题)”中,75%的网友觉得是因为“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时代环境”,70%的网友认为是“捐献人对这方面信息的了解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0%的网友认为“只是单纯想要帮助别人”。
而在“你认为有人不愿捐献器官的原因有哪些?(多选题)”中,排名第一的原因是“传统观念”,紧随其后的是“家庭反对”和“相关法律不健全”,其次是“器官捐献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
“器官捐献可以拯救那些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和家庭。”网友“晨光熹微”说,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有关器官捐献的宣传片、电视剧越来越多,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心术》中就有这类情节。现在的小学生课本里也有两篇关于器官捐献的课文,让孩子从小就对器官捐献有所了解和正确认识,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捐献。
“像文文父母一样,作为普通群众能够冲破世俗观念捐献女儿的器官是很难得的。”网友“海纳百川”说,一些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只有加强宣传引导,才能让更多人明白器官捐献的伟大意义。
网友“八月的墨迹”认为,一种新观念的普及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有人不能接受甚至反对,不代表将来的排斥。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引起了人们形态意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能逐渐接受捐献器官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器官捐献应透明、公正
在“您认为在推广器官捐献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多选题)”中,90%的网友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和改善法律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使整个捐献过程透明、公正”,80%的网友认为“要提供畅通的捐献渠道”,70%的网友认为“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消除人们心中的陌生感”,65%的网友认为要“改变社会上那些保守封建的传统思想”,50%认为需要“个人思想解放”。
网友“海纳百川”表示,死后捐献器官这一行为要得到很好的开展,需要捐献过程透明、公正,有规范的程序,确保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宣扬器官捐献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让社会知道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和重要影响。”网友“八月的墨迹”说,同时还要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器官捐献行为,让其能够法制化和常态化;民间组织则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紧跟政府的步伐,做放心、透明、公益的器官捐献。
全市已有60多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昨天,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6月12日以来,每天都有市民打电话咨询器官捐献的有关事项,其中,仅市本级就有6名市民成为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
自去年上半年衢州市全面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全市已有60多位市民填写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其中市本级有15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