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6日讯
国际禁毒日特别报道
一个戒毒青年的青春救赎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在这个日子的背后,是一段段畸形的人生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尽管我们相信,一些吸毒者因为好奇而误入歧途,但就算有泪水有忏悔,想要回头,又谈何容易。
每到这个日子,我便会想起一个叫“明”的小伙子。他是我两年前接触到的一个吸毒青年,1984年生,家境不错,长相不错。2007年第一次接触毒品,从此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成天在家,浑浑噩噩。
为了拯救儿子,他的父母操碎了心。在一次次从新闻中看到因吸毒而酿成的惨剧后,“明”的母亲章女士下定决心,多次拨打本报热线求助,希望能够有人帮助这一家子。
两年过去了,“明”是否安好,他能摆脱毒魔的纠缠吗?又在进行着怎样的青春救赎?昨天,我再次登门造访,可喜的是,“明”的生活和心态开始亮堂起来。
曾经阴暗的房间变得阳光通透
房间的干净整洁,有章阿姨的一份辛劳,但在母亲看来,这却是儿子的进步。
“以前他白天就在里面睡觉,晚上才起来。如果不出门,就窝在房间里玩电脑,自己不整理,也不让我们多管。”
但现在,“明”的作息规律了,天天朝九晚五,他习惯了这样整齐的摆设,也时常会自己动手拾掇。
“他找了份工作,上班时间也挺正常,还有双休日。虽然同事不多,但几个人相处挺好,工作中也可以比较多地和其他人接触交流,对他回归社会很有好处的。”
在父母眼中,“明”的改变还不止这些。
“他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远,交通也挺方便,如果按照他原来的个性,肯定是要自己开车去的。但现在他都坚持坐公交车上下班,不像以前那样爱面子,感觉也懂事了很多。”
两位老人脸上流露出的一丝欣慰,是我以前的接触中不曾见过的。
确实,故事有了转折,心也跟着改变。
曾经,他们最害怕听到儿子晚上离家时拉开门栓的声音,而现在,他们每天都会听着“明”拉开门栓去上班,无比愉悦。
“以前听到开门的声音,我们就辗转难眠,担心他又出去‘玩’了。现在,我们安心多了,知道他在努力改变,也知道心疼我们。儿子常跟我说,叫我们不要那么操劳,他知道该怎么做。”章阿姨说,每当听到儿子那么说,她心头总会泛起一丝激动,“有种想哭的感觉,开心得想哭。”
还是这间闹市区的两室一厅公寓房。
两年前,我曾来到这里多次,听“明”的母亲无奈地诉说,看着“明”低头忏悔一次次地保证。那时,这间房的气氛,总是那么压抑、阴沉。
昨天,当我再次走进这里时,希望的曙光,在慢慢呈现。
章阿姨说,儿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有了一份新的工作,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重新回归社会,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我愿意看到的,也是“明”的母亲章女士所期望的。尽管这只是开始,但能有这样的改变,是这一家子的坚持和“明”的不懈努力换来的。
和两年前相比,章阿姨和丈夫孙先生显得越发憔悴了。
上了年纪的男人沉稳少语,而劳心的女人见到我就开始诉说儿子这段时间的改变。
尽管他们为了这个儿子寝食难安,但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好的。
“和儿子无关,年纪大了,样子总是会老的。”章阿姨说。
在两位老人的屋子里坐了一阵,我起身来到隔壁房间。这是“明”的房间。
虽然我曾不止一次来过,但那时,这个房间的门永远是牢牢紧闭着的。即使“明”从房间里出来和我说话,他还是会小心地关上房门。
如今,这个房间变了。
里面的摆设不再像之前我看到的那样杂乱无章,地上也十分干净。
曾经因为长期关着门而产生的异味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光照射下的那份通透。
毒瘾难戒,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多
从戒毒所出来后,“明”的父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打算离开杭州,去外地开始新的生活。”
但这个提议,被“明”果断拒绝。
“我决定继续在这里生活,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明”当初的决定,成为他如今新生活的第一步。
在之后的日子里,“明”扭转了自己颠倒的时差,改变了自己误入歧途时养成的一些慵懒习惯,他按时去公安机关接受检查,并且认认真真干着自己的工作。
“戒毒这种事情关键看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这句话,曾经是父亲的口头禅,现在却时常挂在“明”的嘴边。
有了这样的转变,章阿姨之前几乎放弃的愿望又重新有了盼头。
“以前和你说过的,我们还有一套小房子,现在出租着。这笔钱,从他染上坏习惯以后,就用来给他交养老保险没断过。”章阿姨说。
本来,夫妻俩的想法是,把现在住的房子给儿子当婚房,他们搬去小房子住。
但之前“明”情况最糟糕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敢想儿媳妇的事情了,甚至打算把房子卖掉给他戒毒。
而现在,章阿姨隔三岔五又会和“明”打听起有没有找对象的事情。
对这桩大事,“明”也有自己的想法。
坚定信心,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
“就想着工作好好干,自己先稳定下来再考虑未来。”“明”说。
当然,让“明”产生如此大变化的,是这两年来他被毒品吞噬掉的青春。
2010年下半年,一次很小的交通事故后,“明”被发现尿检不合格。
于是,已经留有档案的他来到了隔离戒毒所。
从现在来看,这绝对是有益无害的。但在当时,“明”的父母心存顾虑。
其实在那之前,有心戒毒的“明”曾在和父母的对话中有过这样的想法——“我怕控制不住,你们送我进去吧!”
但夫妻俩一直对戒毒所里的情况看法不同,并为此发生过长时间的争执,事情就这样一直拖着。
直到发生了那次交通意外,“明”不得不走进隔离戒毒所。“那一次以后,我们的意见才最终统一下来。是要有人好好管管他了,让他吃点苦头。”章阿姨说。
话虽如此,而他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儿子在里面能好好改过。
从那以后,老两口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戒毒所的门口,他们给“明”送菜送饭,尽管那里离家很远。
一年多时间转眼过去,虽然对“明”来说,在里面的日子很困难,而管教民警们每天上的课其实在外面也听人一遍遍说过,但在戒毒所的特殊环境下,他想了很多。
“曾经的玩伴差不多都已经结婚,有的当了爸爸,有的事业有成,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要给自己争口气。”“明”说。
■记者手记
父母悬着的心何时彻底放下
“明”重新回归社会生活,是在父母、亲友和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开始的。
但在聊天中,“明”的父母却仍旧不能把心彻底放下。
这其中,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如何保护好儿子的“小秘密”,不让曾经的过错耽误他的终身。
二老说:“我们就怕他单位的同事知道了以后会疏远他,对他有异样的看法。”
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明”一个人身上,它困扰着许多误入歧途又希望重新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
其实,很多人走上吸毒的不归路,仅仅是好奇或是贪图刺激,图一时之爽而毁掉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再多的眼泪和忏悔,想要换回正常人的生活,却又变得举步维艰。
在不久前召开的杭州市禁毒工作会议上,禁毒支队支队长李敏说,在多次触碰毒品后真正完全能戒断的,只占总数的10%左右。
戒毒难,回归社会就更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有色眼镜”的压力。
“谁会愿意与一个瘾君子为伍。”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圈子就会越来越小,甚至无法结交新的朋友。
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巨大的压力会让本已经敏感脆弱的他们感到无力、自暴自弃,最后再次回到过去的圈子里,重蹈覆辙。
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蔄牛说,对于亟待回归的吸毒人员来说,政府和社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给他们安排一些就业机会,鼓励更多企业能够正视他们,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蔄牛说。
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成本是相当巨大的,“明”的例子摆在眼前,客观地说,“明”是幸运的,能够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坚持以及社会的关心下,开始新的生活。但拒绝毒品的根本从未改变,毒品是雷池,不可越半步,否则粉身碎骨。
- 浙江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超过14万 新型毒品像奶茶
-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成吸毒主要人群 女孩为减肥而吸毒
- 浙江销毁300余公斤毒品 全省未成年吸毒者1000余名
- 嘉兴在册吸毒者8709人 将以实名制管控快递毒品流通
- 中年女子进店蹊跷倒在厕所里 该女子曾有吸毒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