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6日讯 今年63岁的陈光林,1968年开始走上“赤脚医生”之路。上世纪80年代,他成了“乡村医生”,2008年,他又成了“社区责任医生”。44年,改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他扎根大庆寺村,15000多个日日夜夜为村民健康守护的执着。这份执着,在2006年为他赢得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称号。
2011年元月10日,绍兴县中医院骨伤科病房,一名60多岁的患者住了进来,皮肤黝黑,笑容憨厚,他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很快医生护士们就看出了不寻常,自他住进来后,来探望的人便络绎不绝,送来的水果、鲜花一直摆到了走廊里。
护士长忍不住好奇,“陈光林,你一个社区医生,咋有这么多人来看你?”
来看陈光林的都是他曾经的患者,大部分是大庆寺村的村民。
堆石头的小伙学成了“赤脚医生”
1968年春天,20岁的陈光林还在海塘上堆石头时,突然接到了村干部的通知,说村里要推荐他做“赤脚医生”,他兴奋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陈光林是培训班里学习最刻苦的一个。白天干农活,晚上他就挑灯学习。因为看书太投入,他的头发在煤油灯上烧焦过好几次。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陈光林终于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赤脚医生教材》。
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10多年后,陈光林已成了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慕名而来找他看病的人遍布十里八乡,甚至连东浦、齐贤、华舍等镇的病人也赶来找他。
60岁的他从头学起
1982年,陈光林由“赤脚医生”转成乡村医生,并成了村卫生室的负责人。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多年在村民中积累的口碑,他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门诊量甚至超过了附近的乡卫生所。
2002年,他被吸收为中国农村医生协会会员,后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乡村医生。2006年,他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2008年,随着全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已经60岁的陈光林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他所在的村卫生室被并入灵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服务站,这意味着他的收入要减少很多,且工作内容有了新的调整。但他欣然服从大局,从头学起,迅速适应了社区责任医生的角色。
40多年的夜班,他从不懈怠
大庆寺村有2300多人,方圆3平方公里,从1968年至今44年来,他过着刻板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却让随叫随到的“陈医生”形象深入到每一个村民的心里。
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是陈光林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说,不能让看病的村民等着,尤其是冬天,外面站着冷。
下班后,陈光林骑上自行车回家吃饭,饭菜照例是扣在锅里温着的——他总是等着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回家,吃饭从没个准,家人已经习惯了不和他一起吃饭。
陈光林也没有周末的概念,一年最多休息10天,那也往往是因为实在有事不能上班。2011年元月因为腿摔致骨折,他不得不休息了3个月。其间,不断有村民找上门来看病,希望他早点好起来。3个月后,腿伤还没有痊愈,他又坐进了服务站,自己不能骑车,就让儿子接送他上下班。
从家到卫生服务站,再从卫生服务站到家,几十年来,陈光林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他基本上没有出门旅游过,就连家门口的柯岩景区他都没时间去游玩。2002年,他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乡村医生,要去千岛湖开会了,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
更令人吃惊的是,从1968年以来,陈光林一直严格地践行着夜班制度。即使是1970年他结婚时,新婚次日他就去值夜班,而且一值5天。
如今的大庆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3名医生,作为负责人的陈光林仍然要求服务站每天都要有人值班,即每个医生一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晚上必须睡在服务站里,以备村民随时求诊。而且由于人手少,医生晚上值班了,白天仍要正常上班。
现在的大庆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依然是灵芝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门诊量最大的,年门诊量达2万多人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