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王樟妹居住在“培德堂”后厅,她身后就是掉落的大梁。
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6月25下午1点30分,“啪”的一声巨响,义乌佛堂镇田心四村“培德堂”后厅近五米长的大梁,重重跌落在了地上。1981年即由当时的义乌县认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培德堂”,再也经受不住时间的冲刷,发出了最严重的信号。
连日大雨
170岁的大梁撑不住了
大梁掉下来时,78岁的王海香正好经过,差一点被砸中。
作为王氏后裔,王海香自出生起就住在“培德堂”里。6月25下午,她刚蹒跚着从居住的厢房走出,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我回头一看,四五米外,后厅的大梁砸下来了。”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掉落的大梁呈鱼形,长约五米,直径约半米,而少了大梁的后厅屋顶,也呈现出倾斜状态。
王海香说,大梁掉下来之前已经风雨飘摇,不仅多处出现腐坏,还曾遭到白蚁蛀蚀。在最近连日大雨的打击下,这根170多岁的大梁再也没能挺过去。
年久失修
整个古宅岌岌可危
这并不是“培德堂”第一次发生梁柱垮塌。在王海香的印象里,2010年,同样是在后厅,一根较细的横梁掉落,至今还躺在后厅的石板地面上。
“时间太久了,都已经坏掉了。”王海香感叹道。
如今的“培德堂”,四处透着霉味,墙角布满蜘蛛网,一些房间堆满了杂物,有的还成了鸡舍,但那些破败、蒙尘的雕梁画栋,依然在黯淡中透露出“培德堂”当初的奢华。
包括王海香在内,“培德堂”现在共有4位住户,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85岁的王樟妹就住在后厅,为了为了防止屋顶塌下来,家人暂时用几根柱子顶着,并在侧面挂了一大块塑料布,以遮风挡雨。
王樟妹说,老屋一天天在塌落,现在越来越严重了,“真怕什么时候整个屋顶会落到我头上。”
当地政府
正耗巨资抢救外地古宅
在170多年的岁月中,“培德堂”经历了各种风雨考验,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座古宅,王氏后裔曾作出巨大努力。
但“培德堂”上一次修缮还是在1995年。当时,为了纪念林则徐手书“培德堂”160周年,王氏后人王萃潮用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将古宅修缮一新,还配备了灭火器材。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王萃潮又自费请人描绘了一幅林则徐像,裱起来置于匾额“培德堂”正下方。
田心村所在的佛堂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但与“培德堂”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佛堂镇正拿出巨额资金和300亩土地,向全国各地敞开大门,抢救性保护面临破坏和濒临毁灭的古建筑——只要符合条件的古建筑,都可能被购买回来,修缮后重新安置在佛堂镇。
培德堂
培德堂位于义乌佛堂镇田心四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70多年历史。
古宅为砖木结构,集木雕、砖雕、石雕工艺为一体,目前留存前厅、后厅、天井和厢房。
田心四村与田心一村、二村、三村共同构成田心村,整个村庄形似火腿,从宋代起,村中王氏就将火腿制作视为传世之业,代代相传。
清道光年间,王氏后裔王恒魁在苏州经营“慎可火腿行”。1835年,苏州城瘟疫四起,患者上吐下泻,王恒魁查阅医书得知火腿蹄爪可治腹泻,便命人将店内所有火腿蹄爪截下,熬汤研粉,免费分送给患者服用,收到奇效。
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听闻此事深受感动,遂手书“培德堂”匾额一块赠予王恒魁,“慎可火腿行”也因此生意兴隆。
不久之后,王恒魁护匾回乡,在田心村建造培德堂,以资纪念。
1981年,当时义乌还未建市,培德堂即被认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培德堂升格为义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体修缮7月底开始
完工后将申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对于“培德堂”的保护问题,佛堂镇镇长刘德钧昨天向记者表示,“已经引起市里和镇里的重视。”
“今年年初,我就陪同市里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长专门察看了‘培德堂’的情况,市里也相当重视,由副市长牵头,制定了修复计划,财政拨款,市里出资80%,而余下的由镇里承担。”
刘德钧说,佛堂的文保点多且散,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保护有两种途径——非市级文保单位的,由村集体出资修缮,镇里按16万元一座进行补贴;市级文保单位,由市里和镇里出资修复。
但与面向全国的抢救性保护古建筑不同,对于佛堂当地的古建筑,“都倾向于原地修缮。”
记者随后从义乌市文广新局文物办证实,“培德堂”整体修缮工程已进入投招标阶段,总投资249万元,预计在7月底开工。
“整体修缮完毕后,培德堂将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办主任金国祯说。
- 慈城可能再次内涝 文保专家:必须恢复古河道
- 文保点柴房起火 消防部门奋战5小时保住部分建筑
- 市级文保单位、民国名人黄绍竑别墅坍塌严重
- 老房子想维修有点麻烦 一幢危房两个产权人
- 宁波大嵩明代海防城墙又遭损毁 文保部门:施工暂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