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时代国际饰品有限公司在杭州庆春路开设旗舰店。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浙江日报杭州6月28日讯
萧山机场,见证了15年来香港与浙江日趋频繁的人流涌动。求学、工作、旅游、定居……港人往北,浙江人向南。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陈嘉贤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会出现在这里,或者在匆匆赶往香港开会的途中,或是快步走出,回市中心的办公室处理手头的工作。对他来说,这一年不仅是香港回归15周年,更是他履任香港贸发局浙江代表的第5个年头。
这5年里,他亲眼见证了贸发局浙江办事处的从无到有,亲身参与了浙港间几乎每一次经贸大项目的达成;他自己也成为浙港文化共融的一面镜子:依然习惯于喝杯咖啡,找相熟的港式茶餐厅吃饭,也热衷于约朋友喝茶,去西湖边骑单车。
2007年,当陈嘉贤得知自己要被派来杭州,并着手组建贸发局浙江办事处时,并不觉得对这个城市很陌生。“我知道这里是旅游城市、古都,也看过很多跟它有关的故事、戏剧。”然而真正开始在这个城市生活,与香港不同的都市氛围,还是让他时时有着全新的发现,“街上的名车很多,市民的消费能力很强,还流行一种特别的跟风购买文化‘杭儿风’。”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香港时尚购物展在贸发局浙江办事处成立半年之后,应运而生。超过200多家香港本土的消费企业带着最时尚、最尖端的产品在杭州展出,与陈嘉贤眼中“消费力极强”的浙江人面对面。“展会一共持续了5天,接近7万的参观者,场面非常火爆。”回忆起来,这位浙江代表与他带领的团队难掩骄傲,“这是香港贸发局第一次在国内城市举办的品牌展销活动,现在这个活动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铺开了。”
周大福、2%、自然派等香港本土的优秀品牌,就从那一年的展销会之后,走进浙江并且扎根于此,渐渐成为浙江人身边亲切、熟悉的日常惯用品,甚至几乎辨不清它们背后纯正的香港血统。
“浙江很有活力,民营企业在这里占比很大,它们对市场的嗅觉灵敏,走出去的愿望强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陈嘉贤与他的同事很快发现了这个民营经济大省独特的经济面貌。一场场浙港间的对接会、研讨会、交流会次第举行,香港与浙江的经贸交流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走向纵深。
眼下,陈嘉贤带领的浙江办事处正在筹备一个重量级的展会。“不少浙江的中小企业还是以贴牌生产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含量不高、利润率低,资金又十分紧张。”根据他的观察,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刻不容缓,而设计、物流、金融、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正是香港企业最擅长的领域。
8月30日至31日,这场名为“转型升级·香港博览”的大型展览会,将在杭州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浮出水面”。超过150多家香港现代服务业代表将与浙江企业家们共同探讨,怎样改进企业设计水平、品牌打造、市场推广、人事管理,怎样更有效地走出去投资并购,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怎样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等。“对浙港双方的企业来说,都会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对接。”陈嘉贤说。
但是,对陈嘉贤这位在过去的5年中几乎走遍浙江11个地市、对浙江“块状经济”颇有研究的香港人而言,截至2011年,浙江在香港成立800多家企业、香港在浙投资总额超过1千多亿美元的成绩单,并不让他感到满足。
“浙江的地方不算很大,但是机会很多。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企业如何突破瓶颈,提升竞争能力,这些方面就有很多香港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有很多牵线搭桥的工作可以做。”他踌躇满志地说。
“现在是全民游香港”
“香港,在我认为是个可以好好住下来看一看的城市。而她最美的,不在于熙熙攘攘的街道,也不是琳琅满目的店铺,而是岛的另一边,原住民的生活,你会发现静谧和喧闹,两种调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带队10多年,带团去香港不下百次,在省中旅资深领队林佳的眼里,香港仍旧是个可以深度“挖掘”、体验和享受的城市。
然而在十二年前,林佳2000年第一次带团去香港的时候,却是截然不同的情绪,“我的内心其实跟团员一样激动,但表面还要装作不动声色,被团员看出情绪就不够老练了。”说起这次经历,林佳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强作的镇定最后到购物店后“溃不成军”,“除了金子还是金子,我真的买了好多,我团里的游客也差不多。那时候香港和内地金价差距在20%以上,款式又新,没理由不买啊。”
金子、手表、名牌包、潮流电器,是2000年前后赴港游客最爱购买的东西。
时间翻过十余年,赴港团队的价格从六七千元降到了2000元上下,赴港旅游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了,林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带队经历是带了几百人的“火车团”,“800多元的‘白菜’团价,‘一车皮’的游客,无论是价格还是人数,在前几年是没法想象的。现在是全民游香港了。”林佳说。
当然,林佳手里的购物单长度并没有减少过,只不过品类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以前带的大多数是黄金、护肤品和名牌箱包;现在,内地和香港的价格差距正在减小,购物清单更多地变成了“偏门货”,譬如某街某巷的现烤鱿鱼丝,某个药庄的药油,甚至是街角楼上店里的煲汤料。“香港人对于传统的东西保护和传承很好,有些按照传统方法做的美食、药品、保健品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
这些年来,林佳感受到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游客们对领队和导游的依赖性正在减少,赴港旅游团队都会有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以前游客们会希望导游带路游玩,而现在,宣布自由活动后,游客们瞬间就融入城市了。“在机场,你会看到几乎人人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这些都是从网上找来的‘吃住行游娱购’宝典,靠着这些,基本上走遍香港都不怕。”林佳并没有规避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情况,信息发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前年去年赴港旅游业发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游客与领队、与导游之间信任重建需要时间。”
林佳说:“放平和心态就好,现在自由活动的那天,我就当作是自己的假期,我经常以‘串门’的心态来逛香港。”他告诉记者,每逢团队游自由活动,他就会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生活在香港,譬如坐个渡轮去大屿山或者长洲岛吃吃海鲜,或者干脆在人潮涌动的香港街头闲适地散步,不然,坐着“叮叮车”去到想去的地方,就在路边吃上一顿地道的港式小吃也不错。
浙港合作大事记
●1999年2月11日,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在香港举行成立就职仪式,浙籍香港各界知名人士600余人相聚共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出席成立就职仪式。
●2003年11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浙江·香港周”在杭州拉开帷幕,活动期间举行了大型展览会、浙港金融系列研讨会、工贸研讨会、旅游业推广研讨会及香港投资环境介绍会等系列活动。
●2004年1月12日至16日,由浙江省政府主办的2004“香港·浙江周”活动在香港举行。这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正式实施后,内地第一个省份在香港举办此类活动。
●2004年,随着浙港《关于更紧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两地旅游互动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据统计,2004年香港来浙江的游客达38.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浙江赴香港旅游的游客达20.2万人次,占了浙江出境游客总数的74%。
●2005年1月16日至22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香港举行2005年“香港·浙江周”活动,活动期间,两地共签订投资项目150项,总投资59.57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3.88亿美元,还签署了40多项友好合作协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5年1月3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受理香港东亚银行设立杭州分行的申请,香港东亚银行成为继去年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设立杭州分行之后,浙江引进的第二家外资银行分行,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在浙江落户的首家港资银行。
●2006年12月1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香港机场管理局以增资并购方式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萧山机场以全部净资产出资,香港机场管理局以现汇方式出资19.9亿元,占35%的股权。这是自CEPA实施以来内地与香港签署的最大合作项目,也是内地首个向港澳开放的机场项目。
●2007年5月9日,香港贸发局杭州办事处挂牌成立,这是香港贸发局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的第二家办事处,为浙港经贸交流架起了一座便捷“桥梁”。
●2010年1月12日至16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香港举行2010“香港·浙江周”活动,这是迈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第一项大型活动,是浙江坚决贯彻党中央“一国两制”方针、深入推进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具体行动,活动期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取得圆满成功。
●2011年11月1日至5日,浙江省代表团赴香港访问。此次访问进一步增进了与香港浙籍同乡的感情,拓展了浙港两地交往的领域,促进了浙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2012年6月26日,浙港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这是内地继上海之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签署的第二个协议,标志着浙港两地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 义乌航空口岸列入国家规划 义乌-香港航线将开通
- 50位香港大学生来浙实习 进入浙江14家企业
- 义乌-香港直飞航班将于7月1日重新开通
- 浙港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 李强出席签字仪式
- 50名香港大学生来杭实习 感受浙江民企活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