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日讯早期接触细菌能增强免疫系统,这就意味着让孩子脏一点可能对他们以后的健康更有利。近日,这项新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上。
研究者理查德·布隆伯格(Richard Blumberg)是哈弗医学院的一名教授,他和他的团员们在研究中将实验小鼠分成了两组,一组在无菌的环境下饲养长大,另一组则在正常环境下长大,最后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在无菌环境下饲养长大的老鼠更容易患上过敏症、哮喘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老鼠,身体中没有自我攻击的反应,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已经经历过早期接触细菌的“教育”。
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昨天,我们分别请教了一位西医儿科专家和一位中医儿科专家,并请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少量接触普通细菌不必恐慌
王孙尧是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主任,当他听到布隆伯格教授的研究结果时,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在我们的临床中,为什么得过敏性疾病的小朋友越来越多,而且是城市明显高于农村。除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外,跟城市里的孩子养得太干净有很大关系。”王主任说。
微生物也是讲究平衡的,如果我们把身上的细菌都杀死了,病毒生长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人的免疫能力就会失调,也就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这种积累下来的自身免疫力的下降,还会遗传给下一代。这就是为什么有过敏性疾病的家长生出的孩子也特别容易发生过敏。
王主任说,针对像流脑、百日咳、白喉等传染性比较强的细菌,孩子们已经接种过疫苗,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后,就不会大面积流行。所以当大家面对普通细菌时,在少量接触的情况下,家长们不需要恐慌。
王主任曾经在诊室碰到过一些行为非常极端的家长。有一位来看咳嗽的4岁小男孩,因好奇心重总在诊室里摸来摸去,一边的妈妈一看就着急了,从包里掏出酒精棉花就给儿子擦手。还有一位3岁小女孩的妈妈,出门时随身带着免洗洗手液。
当然,王主任的意思不是说大家都不用帮孩子洗手,而是不要频繁使用抗菌肥皂,因为用清水冲洗已经能洗掉大部分的细菌和病菌。他自己有一个读初二的儿子,基本属于放养型,在卫生方面他并没有对儿子要求太多,基本的原则就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集体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
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在杭州市中医院儿科专家、杭州市级名中医黄金城看来,布隆伯格教授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道理。
“当我们少量接触细菌的时候,就像是打疫苗一样,身体也会产生抗体,下次要是再碰到的话,我们就不会害怕了。”黄医生风趣地打了个比方,但这个量究竟该如何来把握,他也感觉很难说。
黄医生有个3岁的小孙女,从出生开始身体就比较弱,经常感冒、发烧,而且还会诱发肺炎、哮喘等。黄医生看着心疼,就接过来自己管。
“我是个很随性的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晚饭后带孙女去小区公园玩玩草、摸摸花,家里面她的玩具也没有刻意去消毒清洗,这一年来她反倒没有经常生病了。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多元化事物,反倒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黄医生认为,当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家长不用担心他们会接触到太多的细菌。不过到了幼儿园这种集体生活中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