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于中国而言,究竟是崩盘之年,还是弯道超越之年?
7月1日,在《南方周末》和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品牌举办的“2012中国经济论坛”第一场讨论会上,经济学家郎咸平、财经作家吴晓波、行业专家刘胜军、李迅雷,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民营经济的未来发展作出解读,言辞犀利,观点一针见血。接下来,在宁波、温州,还有更多经济学家将针对“出口破局与国际化”、“货币战争与金融创新”这两个话题,举行两场经济论坛。
“电子商务+专业公司+小制造”——未来公司模型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天生全球化一代”80后、90后已渐成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对中国几乎所有产业经济形成了一个重大的冲击,此外,市场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的渠道格局和商业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变数,这些优势,将为中小企业创建品牌带来机会。
当然,新品牌都会面临被“山寨化”的危险,传统渠道成本的日渐增加,大企业的品牌排挤和并购策略都是潜伏的危机,但总体来说,未来5年,将是中小企业创建品牌的“窗口机会”。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增长到15万亿元。吴晓波认为,未来中国公司的模型,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和小制造的一些专业公司,这些公司的出现会对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公司形成一个颠覆性的转变。
环境污染——被忽视的成本
一个小县城里,县政府引入了一家化工厂,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解决村民们的就业问题,居民收入增加,经济也获得迅猛增长,但10年之后大家发现,这个村里的孩子们都得了病,可能是重金属污染,可能是其他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这是公认的事实,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廉价,但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是由于不必对环境污染负责。而这也是他在论坛上提出的重要观点:对环境造成污染是被忽视的成本。
就像那个小县城的故事一样,环境污染的代价亦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之一,但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体现出来。刘胜军还以世界银行在2004年前做的报告为例,报告中称:中国污染的成本大概占GDP的8%-12%。这意味着“代价会超过收益”,而且,我们尚不清楚下一代将为上一辈的环境污染付出如何惨重的代价。
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是西方国家的企业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一点却被许多中国企业忽视。最终环境污染的代价将会在长期时间内,转嫁给社会和未来的经济。于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贫富分化互为因果,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公众会失去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持,也不能体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幸福感。
“知所进退”是民营企业的过冬法则
财经作家吴晓波预测,中国将进入长期通胀通道,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2008年,全国倒闭(歇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0万家,而被经济学家形容为“实现弯道超越”的2012年,中小企业又将面临新一轮的优胜汰劣。
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一个卓绝智慧的企业家,必定是知所进退,如果在任何时候选择投资、扩张,这是非常危险的。筹备粮草,准备过冬,只有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未来3年到5年,民营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退,是为了明天走对的路、更远的路。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目前对GDP的贡献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0%,民企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从以往来看,民营企业总收入还是在化工、电器机械、通用设备、食品加工和纺织当中。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为民企发展留空间,下一阶段应该是民营资本奋起直追的一个过程。
实习记者 韦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