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区花园街道上祝村第三届“农民读书节”活动里。村民方爱月坐在农家书屋里,给女儿讲书上的故事。(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07月02日讯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之一,也是柯城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该工程自启动以来,柯城区着眼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围绕解决农村买书难、看书难、用书难的问题,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6月底前,柯城区要全面实现每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的目标。
“逼”出来的农家书屋
“村里终于有看书的地方了。”“我们可以不用跑40里路去城里买书了,到家门口的书屋借书真方便。”这些天,柯城区石梁镇小沟村村民迎来了一件喜事,村子里的农家书屋开张了。这意味着村民空闲时间有了一个好去处,可以到农家书屋去看看书。
小沟村的农家书屋建在村大会堂的楼上,这个书屋其实是以往大会堂放电影时的放映室。在室内可以看到,最西边的是间阅览室,4个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有农业科技类的《山鸡高效养殖有问必答》、《丝瓜、苦瓜大棚技术问答》,也有不少儿童文学类的《世界童话名著》、《成语故事》,以及生活保健、生活娱乐方面的书籍。屋子中间还摆放着崭新的桌椅,几名村民正在书柜前挑选图书。
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余娣英说,目前农家书屋有藏书1500册,从5月25日开始已向农户发放借书证535本,书籍分类整理好后,书屋就向村民开放了。小沟村有590多户、人口1850人,每天都有三五个村民来借书,其中农技及保健类的图书最受欢迎。
“我们村的书屋是逼出来的,因为没钱以前一直没能力建农家书屋,这次村里抓住建书屋的机会,就是借钱也办起来了。”村支书陈卸林说,现在农民对文化需求大,再不建农家书屋,那真是会越来越落后了。今年,村里出资1.3万元将原先的大会堂放映室装潢一新,并在一楼专门搭建了个楼梯供村民上楼借书、看书。为了适应农户生产生活习惯,小沟村一般安排在晚上2个小时可在农家书屋阅读,平时农户可以随时来书屋,凭借书证将书借回家看。有了农家书屋,不少村民再也不用跑40里路去城里买书了,大大方便村民读书,丰富了业余生活。
上祝村已有第三代农家书屋
走进上祝村第三代的农家书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屋的书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科学技术……1万多册图书整齐有序、分门别类地摆放到书柜里,服务台、阅读区、藏书区、电子阅览区布置科学合理,村民们或埋头读书、或上网“冲浪”,乐在其中。
上祝村党支部书记吴水康相告,自从2011年上祝村的农家书屋搬入新场地,现在正式步入第三代。
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是9年前上祝村成立第一代农家书屋的初衷。第一代农家书屋设在村原先办公场所内,虽然场地较小,设施不太完善,藏书仅有二三千册,但仍然在四邻八乡产生了轰动效应,周边村的许多村民羡慕之余,还会托本村村民来农家书屋借阅书籍。
村第一代农家书屋建成后,迅速激发了村民的阅读热情,但场地和书籍数量都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当时村里又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书屋规模。2004年,村里在采购一些新书的基础上,决定把部分书籍装入6个专门的流动书柜,放置到6位村民家中,方便村民借阅,也缓解了村农家书屋场地拥挤的状况,农家书屋由此步入第二代。
吴水康说,如今的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的乐园。村里的农家书屋,图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已经历了三代,村民不但可以查看借阅上万种书籍,还可以通过光纤上网查阅各类资料。
农民喜欢看有用的书
宽敞的阅览室,整齐的一排书柜,墙壁上写着“农家科技宝库、农民致富门路”的标语,这就是石梁镇石梁村的农家书屋。
“我们书屋不仅有各类书籍,有《农村信息报》、《家庭教育》等报刊杂志,还有音像设备,100张光碟。”64岁的管理员江有根相告,一本书就是一笔财富,他的责任是管理好农家书屋,让村民读好书、用好书。自从农家书屋一开张,不仅村干部带头借书,更有不少养殖户抢着借书。
“实用性强的书,有用的书,农民喜欢。”村干部骆小红的妻子患有糖尿病,5月25日,骆小红马上借了《糖尿病的电医自我保健》一书;他自己喜欢写点东西,又借了《民间常用文书写作》、《中国民间婚丧习俗》等书籍。江有根也借了《红白喜事一本通》、《实用文体应用十法》两本书。
村民吴春芳和丈夫承包了一个水库,养了十几年的鱼,一年收入五六万。“以前,我们是凭经验养鱼,鱼经常发病。”吴春芳说,有时鱼发病了也不知怎么用药,现在书屋开张了,她马上来借书“充电”。这不,她一下子借了《鱼病诊断与防治手册》、《淡水鱼虾健康养殖》等四本书。
江有根说,大多农民喜欢借对农业生产上有用的书,还有生活保健方面的书,由于这批书实用性强,深受农民欢迎,书屋才开张20多天,迄今已借出40多本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