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插秧时节,景宁高山村农民都要聚在一起比赛,谁插秧又快又好,就给他戴上大红花,以寓意一年丰收的开端。李肃人摄
“野猪怕”稻米。叶尚蓉摄
编者按:行走浙江山区,总会听到很多新鲜事。一朵花、一棵树、一条鱼、一片田……不仅蕴藏着山民们的智慧,更启迪着山乡的美好未来。《走山乡·看发展》栏目今起记录这些气象万千的小故事,感悟一个个撬动山村发展的新支点。
“野猪怕”,是丽水农民对一种稻谷的称呼。这个听起来有点草莽味道的名字,事实上是一种野生的稻米,学名叫“赤皮稻”。
因为它的稻秆又高又大,特别是3厘米长的稻芒锋利异常,野猪见了也会害怕。自中国农耕文明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这种锐利且口感粗糙的食物,逐渐远离了人们的食谱。作为一种原始的存在,时下只有一些乡间的老农才能细说它的由来。
42岁的朱健林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茶林村村民。他卷起裤腿,蹲在田埂边汲了一口老茶,一株株地把“野猪怕”种在了普通水稻田的边缘,让它们成为防御野兽的天然屏障。
在很多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天才的设想。曾在自然中自生自灭的一种生命,开始有了归属和方向。
这也符合朱健林的向往,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是这片大山带给他的滋养——“不是它给得不够多,而是我们用得不够好”——这个简单的农家汉子,用最平常的话语,述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朱健林这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山里。从县城到茶林村的盘山公路,即便是当地最熟练的司机,也要开车走两个小时。平均海拔千米的景宁大漈乡,云雾缭绕。近6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丘陵起伏、沃野纵横。
高山上的作物,也显示了独有的生命力和顽强,它们的生长期都会变长,口感也会格外香脆。“野猪怕”,这种红芒谷稻米,就生长在凉爽湿润的高山气候环境里。清明前播种,霜降时收割,在附近的云和梯田、庆元百山祖乡,都有这种自然作物的踪影。
以农作规律而言,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气温较低,日夜温差大,年温差小,作物的品质都会呈现特殊的形态。
大漈乡农民引以为傲的冷水茭白,也烙上了高山蔬菜独有的特性。这里的茭白8月左右上市,足足要比平原地区晚3个月。因为错时供应,很受市场欢迎。这里盛产的一种茭白,朱健林叫它“美人腿”,价格最贵时,和猪肉同价。
大漈人种了5000亩的茭白,过去的十几年,它已经成为这个高山乡绝对的支柱产业。“农民镰刀一挥,就是两块钱。”前几年,朱健林当上了“大漈雪松茭白合作社”的社长,他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这里的茭白品质格外好,价格也就坚挺,一般每市斤能卖到接近3块钱。
想象着8月收获的季节,大漈人快乐的场景,也许他们心中最为感念的,是大山的馈赠。而在我们的眼里,如果没有智慧的心灵,他们并没有办法远离贫困。
大漈农民的神奇,就在于他们发现了又一种机遇。
首先揭开这片宝库的,是几个来考察的专家。他们偶然发现,由于“野猪怕”只能在高海拔山区种植,靠山泉水滋润,生长期较长,因而营养价值相比普通稻米更为丰富。他们后来证实,这种高纤维食品,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白米高30%,富含铁、锌、锰、铜等微量元素。它不仅营养健康,还能降低胆固醇和稳定血糖,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由于山区靠杵舂米,稻谷加工条件差,谷皮坚韧的红米难以碾磨,一直被认为是“次等粮”。朱健林说,时间如果倒流,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儿时这种口感粗粝到难以下咽、仅仅为哄饱肚皮的粗鄙食品,竟然摇身一变,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馐佳肴。
而且让人惊异的是,“野猪怕”的生长如此简单——不必占用大片的土地,在角落旮旯里也可以长大。因为生命力顽强,它无需养护,越是贫瘠的土地上长得越好,不用喷洒任何农药。不经意间,赤皮稻,成了时下绿色消费的首选。
于是,这种会把野猪扎得满嘴流血的红芒谷稻米,从浙西南的高山村落,辗转至都市餐桌,身价一路飙升。作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朱健林将6万斤“野猪怕”,以10元/斤卖到上海、杭州等地。一穗“野猪怕”,能卖出五倍于普通稻谷的高价。
今年,朱健林不仅自己种,更免费为上百户农民提供稻种和技术指导,他还计划创建“云中大漈特米”品牌,打响“野猪怕”的名声。
对大漈人来说,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在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农田保养的难题。长年种植茭白的土壤,质量开始走下坡路。同样的问题,在浙江其他的茭白产区已经出现。乡党委书记王庆,这几年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的作物,引导农民进行土地轮作。
不经意“捡到”的“野猪怕”,让王庆兴奋不已。
虽然亩产平均只有五六百斤,但是因为投入成本低廉,从经济效益来看,赤皮稻的表现肯定要比普通水稻出色,用来与茭白轮作目前看来是个理想的选择。至此,“野猪怕”的华丽变身,仿佛浓缩了一段自然与人交互依存的等式,转换轮回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
在大漈,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把赤皮稻的米,放在当地出产的“大漈罐”里熬制米汤。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漈罐”,是一种陶器,用的是大漈乡特有的白善泥。
撮一口红米粥,黏稠香糯,回味绵长。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人神往。
- 景宁稻田鲤鱼养殖场 八千亩秧田放养“冬片”
- 两地共建双向共管 景宁创新外出党员管理服务新模式
- 景宁县委书记林康:让“两富”比翼齐飞
- 办成百家事架起连心桥 景宁梧桐便民服务送到家
- 31.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王宅村党支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