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编者按:6月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关于诸暨中学的长篇报道,很有启示。现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这里是著名的西施故里、越国古都,这里有一座令人景仰的学府。从这里,走出了中国核先驱赵忠尧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增禄院士、著名社会活动家徐逸樵、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何占豪、金石书画装帧大家钱君匋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犹如一颗颗璀璨之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她,就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诸暨中学。
究竟是怎样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这所名校?又是怎样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创造如此辉煌的育人成果?今天的她,对于前行中的我国基础教育又有怎样的深刻启示?
古城诸暨,寻常巷陌,诸暨中学的校园就安静地藏于智度山下。乍一看,许多人以为这是一座公园,殊不知,这所古老而厚重的学府,已经在此矗立一百年了。
走进诸暨中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大树。在湖光潋滟的毓秀湖畔,一棵老樟树已经走过了六百多年的风霜。今天的它,依然郁郁葱葱,树冠落地面积达千平米,粗壮的树干需要六人才能怀抱。他宛若一位智者先贤,见证着学校一个又一个奇迹。
走过“古樟春韵”,接下来是“荷塘夏雨”、“月山秋色”、“溯园冬雪”三景,四大景点以四季为喻,展现了校园清新、古朴的自然风貌。伴随一路的,还有听不厌、闻不尽的鸟语花香。不时可以看见,手捧书本的学生在长椅上、亭子下安静地阅读,亦或用心与这绝美的景致对话。
校园中,最引人遐思的是独特的人文风貌。溯园广场上,雕刻着90年校庆的题词。其中,杨振宁所题的“严谨治学”的办学思想和李政道所题的“执着、创造、协作”的校训分外引人瞩目。沿着校园中线,随台阶拾级而上是暨阳门,台阶一直通往智度山山顶,途中将跨越七种颜色的门,寓意着一步一个台阶,一心一意攀登。
校园一隅,还静静地伫立着学校最古老的教室,名曰“智斋”。学校根据图片,将这座老木屋恢复了原样,并把它改造成了百年校史纪念馆,作为永久的珍藏。老房子,老历史,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
这注定是一座不平凡的校园,园中的一点一滴都折射出历史的厚度,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教育理想的依托。
“十年一剑”的远景规划
教育是现代诸暨的一张名片,跨越百年的诸暨中学始终站在诸暨教育的最前沿,成为其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近二十年,诸暨中学在上下求索中不断书写新的传奇。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学校“十年一剑”的远景规划。
1993年,潘国权走上了诸暨中学校长的岗位。当时,学校6个平行班的招生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校园陈旧的教育设施也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是改善办学条件,还是选址重建?潘国权面临着选择。那时,有人对他说:“你这块是风水宝地,能卖几个亿,完全可以另外建一所新学校。”但潘国权心里清楚,学校固然可以新建,但文化怎能搬迁?而文化是诸暨中学最大的根!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学校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
第一,改造学校。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请有关专家、部门论证,然而一点一点改造。几年中,智度山改建成了植物园,校园新建了四大景点,最重要的是,文化古迹保护下来了,校史纪念馆落成了。
第二,扩建学校。在诸暨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展面积20多亩,新建了毓秀楼、科学馆、师生食堂及学生宿舍,为师生营造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三,新建学校。学校投资亿元,在暨阳新城创建了暨阳分校。为了不稀释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一步步扩大办学规模,平均一年扩大两个班。到暨阳分校落成时,学校共有20个平行班,将其中8个平行班放到分校。至此,学校实现了以诸暨中学为依托,以诸暨中学教育集团为载体,一校两区,统一管理,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十年磨一剑。2005年,当新一轮太阳升起之时,一个崭新的现代化诸暨中学出现在暨阳大地上,为求学若渴的学子们点燃了未来的希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