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
街道书法爱好者泼墨挥毫
焦俊绘
五柳巷历史街区新貌
地处杭州中心腹地的小营街道,东临贴沙河,西濒中河,南接望江路,北至庆春路,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下辖小营巷等12个社区。近年来,街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目标,团结带领辖区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今年以来,小营街道更是牢牢把握“十二五”开局,解放思想、奋力争先、真抓实干、克难攻坚,着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辖区的稳定和居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不断推进“红色小营”、“健康小营”、“文化小营”、“幸福小营”的新发展。
深入挖掘党建资源 打造“红色小营”
毛主席亲临视察之地、浙江省第一个党小组和团小组诞生地、钱学森和郁达夫故居所在地……以“红色”闻名全国的小营街道拥有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等众多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近年来,小营街道更是以党建促民生、党建促发展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创新性地推出了“三行动三共享”服务机制,构建了“雨露万家”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创建了“零距离”党代表工作室等党建亮点和品牌。
“三行动三共享”服务机制
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小营街道立足群众实际需求,依托地区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资源,于2009年4月创新性地推出了党建促民生“三行动三共享”服务机制,即通过敲门行动、邀约行动、携手行动,让居民共享服务账户、服务团队和服务产品。同时根据党员志愿者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街道专门组建了家政服务、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四大类64支服务团队,并以居民实际所需、但尚未纳入政府服务范畴、市场无法覆盖的各类服务项目为原则,结合地区特色设计了抗癌协会、马大嫂代购服务、青少年事务管理等96个服务产品,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在服务账户的建立上,街道通过整合辖区党建资源、实行分类服务、市场化运营方式解决服务资金不足的问题。
“雨露万家”区域化大党建
为促进辖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小营街道近年来坚持以党建为抓手、以发展为目标,积极整合辖区资源构建“雨露万家”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在“雨露万家”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中,街道拉近了与辖区企业间的距离,充分了解到了企业的需求,并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商机。街道还通过党建联席会和成立的社会工作党委,加强和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如街道主要领导四处奔走,帮助浙江滔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找到了急需的办公写字楼,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帮助浙江省机电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申请到了5个优秀人才落户名额;促成富阳洞桥镇苗木基地与杭州市东方市政园林公司的城乡统筹合作;引荐银行代表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等。
“零距离”党代表工作室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非公党组织、楼宇白领、党员群众,街道于今年5月成立了“零距离”党代表工作室,依托街道网格化管理平台,以中共上城区第九次党代会第三代表团为主体,定期处理小营街道党代表工作室日常事务。“零距离”党代表工作室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涵盖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民情反馈等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多元化、精细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开展各项服务。整合街道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等各方面资源,以“组团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调动非公党组织人员、楼宇白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密切配合度,提高服务水平,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创新发挥传统优势 打造“健康小营”
1958年,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爱国卫生工作,不仅在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新高潮,同时也给小营人留下了注重卫生、崇尚健康的宝贵精神财富,街道的小营巷社区也被全国爱卫会确定为“全国健康教育示范点”。在不断传承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小营街道也在不断创新。
2011年,街道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出了定点投放、定点收集的“垃圾不落地”模式,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和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今年,街道继续投入资金加大“垃圾不落地”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做法,使“垃圾不落地”小区达到实施垃圾分类小区的50%以上;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的积极性,做好垃圾分类“讲师员、指导员、志愿者”评比活动,在辖区形成注重卫生、崇尚健康的良好氛围。
小营街道辖区内集中了浙一、浙二、市三等大型综合性医院,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街道将通过加强合作,大力整合辖区内外医疗卫生与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并完善一套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全覆盖的社区公共卫生控制与预防机制。同时利用好本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精心编织社区服务“一张网”,将小营巷社区办公用房打造成小营街道健康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发社区健康服务特色项目,构建一个“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
除了传承爱国卫生运动,小营街道的社区健康教育也是深入人心。小营巷社区在东河畔开辟的“健康小路”,是居民健身的好去处;葵巷社区开办的“健康科普一茶一座”,通过科学健身、疾病预防、心理咨询、营养膳食等健康服务为居民提供一个温馨和谐、休闲快乐的活动空间。此外,茅廊巷社区的科学防癌抗癌队、姚园寺巷社区的残疾人康复服务队、金钱巷社区的文体团队联合会、紫金社区的快乐健身队等民间健康文化团队,在增强居民身体素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打造“文化小营”
小营街道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点众多。辖区内有太平天国听王府、王文韶大宰相府、求是书院,龚自珍、郁达夫、钱学森等名人故(旧)居,汪宅、梅石园等文化遗存,还是戴望舒笔下“雨巷”所在地。近年来,街道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群众文化”、“健康文化”,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打响“文化小营”知名度。
在省市区各级党史研究室的关心指导下,小营街道精心打造的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是杭州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点工程。纪念馆结合江南民居特色、党小组自身特点,重点突出“钱塘江潮”和党小组的严谨性,较为全面地还原了中共杭州小组的成立过程。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微博上推荐说“纪念馆小而精致,值得一看”。12月正式对外开放的钱学森故居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原有格局进行了恢复,以“钱学森与杭州”为主题的展陈设计,重现了江南书香门第的独特神韵。
2011年7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给小营巷社区党委的复信中勉励小营地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建设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指示,街道将进一步整合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及钱学森故居等辖区历史胜迹,串点成线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走廊”,形成红色体验区、红色旅游线、红色教学点,打响“红巷”品牌,使之成为弘扬“红巷精神”的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小营街道的群团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2011年,街道开展了“家教指导百课巡讲”等妇女素质提升活动,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飞扬、红心向党”文艺演出、上城小营—富阳洞桥“城乡共庆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会”、“雨露小营、颂党华诞”书画展、戴望舒诗歌节等文化庆祝活动,举行了小营地区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
此外,所辖12个社区的文体活动也是开展得红红火火,如西牌楼社区的“快乐星期”主题日、老浙大社区的“翰墨香林”书画社、大学路社区的传统乐器葫芦丝活动队、小营巷社区的“王文韶”文化节、马市街社区的腰鼓队、长明寺巷社区的“清风长明”廉政系列活动、梅花碑社区的“雨露润心”民心工程等等,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热情参与。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打造“幸福小营”
大力推进民生工程,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一直是小营街道各项工作的目标。街道自2008年实施庭改工程以来,截至2011年已投入经费1.43亿元,完成项目占全区六个街道庭院改善总量的35.5%。去年新增12个社区庭改回头看工程,增加3个绿化项目,投资近339万元。为改善五柳巷居民居住条件,街道从2008年开始实施整治工程。目前,作为杭州“历史建筑博物馆”的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已现雏形。街道还以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为轴心,通过四个景观入口及小营巷、银枪班巷、方谷园、原慎德里、银枪班巷支路五巷背改工程,开展庭院改善、水井保护、危房修缮、交通改造等项目,解决了小营巷区块人居环境、基础功能、交通两难等问题。今年,街道将继续做好皮市巷、宗文弄、小河下地块剩余危旧房改善工程,5年内全面完成危旧房改善。
2011年,街道积极推进帮扶救助规范化和居家养老服务,共为辖区4000多户60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配发“一键通”呼叫器;开发岗位信息4937个,安置失业人员就业4842人;街道去年投入资金打造的功能齐全、服务贴心的“三优”指导中心现已正式开放服务居民。建立“12512”工作机制,创建浙江省“三优”示范点。
今年,街道将完成由小营巷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组成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把中心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社区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契机,立足街道服务群体的需求,改善社区硬件服务设施,打造小营街道“邻里服务圈”,为辖区居民提供社区文化、社区健康、社区卫生、社区党建等多项便民、为民服务项目。
此外,街道将通过打造“幸福·家”服务品牌,争创“幸福·家”特色服务阵地,推出青春导航站、婚姻加油站、孕育指导站、温馨服务站、关怀接力站“生命旅程”五站式服务,探索建立“幸福指数”测评体系,分别针对辖区人群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而设立,旨在为辖区的居民提供全面、便捷、温馨的为民服务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