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誉村钟英堂明间檐檩雕刻
盘峰乡榉溪村鸟瞰
孔氏家庙
胡宅乡横路村小街
玉山镇玉山古茶场坐落在马塘村中
图片:磐安县农办提供
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上周末早上7时,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的土特产长廊前,10多辆旅游大巴一字排开。几百名来自上海的游客围着村民摆出的山里货在选购,热闹得像城里的农贸市场。
“每到周末,全村1500多个床位都爆满。”管头村支书张威平说。该村共有72家农家乐,750多名村民中有近300人从事旅游业。去年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营业额超过1600万元。
管头村又称“乌石村”,2005年依靠保存完整的乌石古民居搞起农家乐,如今名扬“长三角”。这样的特色文化村在磐安有24个,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与经济共荣的新路。
“绿色崛起”的突破口之一
磐安地处金华、台州、丽水、绍兴四地市交界地带,自古就有“界三郡而邻五邑”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在许多地方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而失去古风原貌时,磐安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依旧保留着青山绿水和一批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存。
在磐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崛起”战略中,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是重要的资源,必须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后发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磐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磐安县委书记周剑敏说,交通瓶颈被打破后,磐安发展可以从整个“长三角”的视野来思考布局。“周边城市在发展中缺失的,正是磐安所拥有的;发展滞后所保全的自然生态条件、独特文化价值,可作为跨越式发展的资本和方向。”
政策引导规划引领
磐安县城向南30公里的盘峰乡榉溪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家庙”的所在地。
这个村落古树参天,石墙碧瓦,建筑充满了历史韵味。在一个名为“九思堂”的院落内,年近六旬的工匠羊田业正在编织“瓦辫”:用木片手工编成辫子状放在房顶再盖瓦片,可以防滑、防尘。“古代的房子都是这样建的,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手艺人。”盘峰乡党委副书记陈伟平说。
据磐安县农办主任孔令维介绍,磐安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修复和保护了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大皿村清德堂等一批古建筑、古民居、古道、古树、古桥、古池塘。所有古建筑群维修都要求遵守“修旧如旧、古色古香”原则。
在这些修复工程之前,磐安注重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作用。2009年,磐安县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古建筑保护管理的决定》,明确了全县需重点保护的古村落、古建筑,按照“抢救濒危、保护重点、维护一般”的原则,重点实施对古建筑、特色建筑的抢救性修缮工程。据介绍,这样的县级决定在全国是第二个。
此外,磐安还注重规划引领作用。除了全县制定总体规划外,单个村、单条街、单个区块,乃至一个四合院、一幢楼都编制了详细的保护方案,严格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如双峰大皿的古民居保护方案花了100万元,仅古街单体保护方案就花了9万元。
双峰乡大皿村原先破败的“登科第”四合院的主人羊文生说,两年前他与县政府签订古建筑修缮合同,双方各出资一半,把他家即将倒塌的老房子给修好了。“现在屋内经常住满游客。他们说,在这里住着古旧的房子,享受着现代生活,找到了童年的感觉。”这样的保护模式令羊文生高兴。县农办负责人说,按照“保存外部、改造内部”的办法,由政府补贴、农民修缮,可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房子空着容易塌,经常有人住倒是最好的保护。”
类似的做法与经验,在磐安还有不少。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为落脚点,按照“村即为景、景即为村、村景合一”的理念,努力把特色村建设成风景独特的“景区”;力求不推山、不改河道、不填塘、不砍树,保持农村自然特色;通过安置新宅基地的方法将古民居所有权从农户置换到村集体,由集体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发动企业家和社会人士出资认领古民居,获得古民居居住使用权和经营权……
经济与文化共荣
5年前,磐安县胡宅乡横路村84岁的村民周海银做梦也想不到,足不出户就能把自己种的番薯、马铃薯卖出好价钱。横路村所有民居都用黑色玄武岩砌成,很有特色。许多游客从附近的水下孔景区游玩出来,喜欢到村里逛逛,看到房前屋后晾晒的农产品就要买。
横路村支书周天岳说,以往村民要卖农产品只能几天一次到镇上赶集,而现在拿到不远处的景区门口就能卖掉,价格也比集市高。此外,村里还有20多户人家开了农家乐。“同心一家”农庄的46个床位每个周末都会住满,业主周文元说,每年能赚10多万元。
特色文化村建设不仅促进农民增收,也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按照“腾老区、建新区、一户一宅”的改造方式,磐安县努力破解特色文化村落保护保全与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矛盾。到目前,全县24个特色村共完成新区开发240余亩,腾空旧房650多间,完成新基安置1400多间,600多户农户搬进了新居,300多户通过调剂置换缓解了住房困难。此外,投资2060万元完成污水管网埋设10.2公里、污水处理池13座、老房子卫生改厕607户,村内道路建设15公里。
磐安特色文化村建设不仅保存了古建筑、古村落、古遗存,也较好地挖掘传承了历史文化。磐安深入挖掘榉溪、佳村、马塘、大皿等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孔子文化、炼火文化、中药文化、茶文化及迎大旗、舞龙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甚至将非物质文化表演传承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组建多个民俗文化表演队,推出了“炼火”、“龙虎大旗”、“先锋”、“大祭马”等传统节目。
马塘村的“建”与“拆”
今年2月,玉山镇马塘村做泥水活的村民周国岳随镇里考察团去了一趟杭州。
“大开眼界,以前根本没想到,路和水沟可以这么建。”周国岳说。回来后,周国岳在村里铺了200多米的水沟、30多米的路,用的全是当地产的石头,而且水沟边不抹水泥,让小鱼小虾能躲进石缝。
马塘村支书周秉忠说,县里统一规定,村庄改造前必须让泥水匠和木匠去杭州的“南宋御街”、“留下老街”参观,没学习过就不准开工。工匠们回来都说,杭州的做法并不难,但在理念上很先进,做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不留后遗症。”周秉忠说。县里的专家在多方考察后认为,杭州在古历史街区保护上是最先进的,值得作为样板,让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分批去参观。他自己去了三四次后,渐渐觉得农村不能盲目学习城市,一定要保持田园气息,“以前老觉得水泥就是好,现在看到水泥就不喜欢。”
“国宝”玉山古茶场坐落在马塘村,但这座古代建筑曾被几十幢现代楼房包围。为了使环境与之协调,马塘村拆除了周边72间不协调的房屋,对边上的街道进行仿古立面改造,还在茶场对面山头上建成了1000多亩茶园。村里有67户农家的房子建于上世纪中叶,虽然不算文物,但都很有历史风貌,建筑规划院建议在村庄改造时保留。为此,2008年村里特地请来工匠统一改水改厕,让老百姓住得更舒畅。此外,村民建新房子,村里用交押金的方式要求必须是白墙黑瓦马头墙,这也使整个村在风貌上更有历史感。
一群游客走过古茶场前的街道,纷纷赞叹“古色古香”。周秉忠说,每天都有旅游车进来,周末每天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两三百人。游客的到来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状况,村民们开始学着做旅游生意。村里第一家茶楼即将开张,一个包括采茶、炒茶、品茶等的休闲度假山庄也正在建设。
横路村:复制一个“乌石村”
上周五下午,磐安县胡宅乡横路村几家农家乐的老板接到来自管头村的电话,有一批上海游客要来,管头村住不下,想介绍到他们那里住。
横路村与管头村距离很近,都以“乌石古民居”为特色。2008年,村里开出第一家农家乐,在管头村和村边水下孔景区带动下,生意兴隆,目前全村农家乐床位数已达300多张。
“水下孔的第一批游客是我们带去的。”管头村支书张威平说。2005年管头村刚搞农家乐的时候,整个磐安只有花溪、十八涡、百杖潭3个景区。许多游客在管头村一住两三个星期,实在找不到地方玩了,村干部们用锄头开掉了这个峡谷的草和荆棘,把游客带到那里。后来有个老板看到这个地方能吸引游客,把它开发成景区,去年门票收入150多万元。
由于开发得晚,横路村的农家乐往往在建设之初就按宾馆标准设计和建造,每家床位有40多个,还聘请了专门的厨师。村庄整治也自觉按照旅游区的标准规划布局。比如有些三合院、四合院需要地面硬化,村民原本打算用水泥,最终都用了当地产的乌石。村里的池塘也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拆掉了水泥边,用乌石干砌,并种上了莲花,如今成了村中一景。
“看看管头村,我们就有信心了,觉得那就是横路村的明天。”村支书周天岳说。
- 广电惠民的推行者 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郑智伟
- “元帅庙会”人气火爆 狂欢节上演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武警建设先进军事文化 为警民文化相融互通架起桥梁
- 干部违纪连带问责领导 磐安深化效能建设动真格
-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丽水两大师上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