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从膝盖的位置直至大腿根部,大小不一的“凹洞”多达十来个,几乎“占领”了大腿的里外两侧……前天上午,在市区民丰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国民党老兵朱维义平静地向记者讲述这些“凹洞”的由来:1940年秋天,奋战在抗战一线的他右腿突患骨膜炎,因无法获得有效医治而造成终身残疾。
朱维义老人今年93岁高龄,2008年初住进民丰医院后,已经在那间病房呆了4年多时间。在过去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大部分时间他只能躺在床上,只有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偶尔拄着双拐出门透透气。
拿出老花镜,戴上助听器……老人对记者的此次到访十分重视,还表示晚报的“寻访抗战老兵”特别行动让他感到十分温暖:“我的身体已经一年不如一年,这次能通过你们把我经历的抗战轶事记录下来,那就太好了。”
高唱《毕业歌》投身抗战
在朱维义老人的病床床头,放着一叠歌谱、一只口琴和一本《抗战名曲100首》。老人告诉记者,这些便是陪伴他左右的“精神粮食”:“大部分歌谱我都能背下来,那些抗战歌曲现在唱起来还感觉很有力量!”话音刚落,他的歌声便响起:“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朱维义哼唱的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那是一首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救亡战场的歌曲。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后,在上海南翔苏民中学上二年级的朱维义正是高唱着这首《毕业歌》,参加了上海市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在那里抢救伤员、抬担架、送茶水……
上海沦陷后,朱维义和另外三名同学商议后决定一起南下,到广州去参加抗敌后援委员会。1938年4月16日,因“不会讲粤语”而遭拒后,朱维义和其中一名叫陶仲文的同学在机缘巧合下,报名参加了正在招收学兵的国民党防空学校,并被编入炮兵第41团4营13连3排。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