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名声不咋的,但西门庆潘金莲的“家乡”却喜孜孜当财神一样拥抱。
虽然是神话中的人物,但找几根尸骨混充“女娲故里”这等怪事,有的地方也做得出来。
但有一样东西没人要——火炉之称。
这几天,针对福州、杭州、重庆三地成为中国“新三大火炉”的说法,三地气象部门不约而同集体反感:民间说法,没有根据。
消息称,“新火炉”来源于对2000年至2009年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总数予以统计,其中,福州、杭州、重庆的累计高温日分别达375、355和343个。
我们现在设想这个火炉之称是民间扔来的热帽子,大热天的谁都不愿意戴。那么,“民间说法”靠不靠谱,各地自觉对照一下这个数据就是了。戴错了,响亮地扔在地上;没戴错,自觉认领。
与官方推踢火炉的态度相比,民间对于火炉之说,似乎没这么强烈。昨天杭州有人在微博上晒“车内烤蛋”的照片,还有人晒出从北方寄来的蜡烛工艺品如何到了杭州蔫了化了的照片。甚至有义乌的网友“忿忿不平”:我们义乌比你们杭州热多了。
民间说火炉,怨热只怨天。说过怨过,一笑了之。为什么到了官方说火炉,就像大热天一屁股坐在了火炉上,他们不承认热不埋怨天,却怨人怨“民间”,怕扔过来的火炉,烫伤了点什么。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哪座城市要真把火炉抱在怀里,投资砸钱的、旅游花钱的人,热情拥抱你时,心里就有顾忌了;劳保多投的、福利多花的,盼着政府送清凉的人,一下子就多起来了。这最想多的少了,最想少的多了,负担呐!再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世界都在找“嫌疑”,这“火炉”往我怀里一推,岂不跟挖个火炕往里跳似的?
所以,老火炉重庆,早在2004年就公开自主宣称“脱炉”了;南京有关方面也紧接着宣称从没认同过“炉城”一说。只有武汉占了“便宜”,不知道年年从哪里刮来哪阵风,只要一下大雨,网民就晒大水的照片——欢迎来武汉看大海!
其实带着调侃或者自嘲意味的“火炉”之说,就像描述一个人长得很高或者长得很胖一样,更多的只是表达这个城市的气候特征。但相关方面却担心一旦抱上火炉就会烫伤点啥。气温上去了,GDP下来了怎么办?GDP下来了,政绩受影响了怎么办?这不像人长得高或者胖怕找不到对象,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不喜欢高的胖的,总有人喜欢。
全球都在变暖,就像人类因为营养过剩,不少人体重增加,得了“富贵病”。再说城市气温升高,也像人类体重增加一样,还有不少客观难以抗拒的原因。叫不叫火炉,热,总在那里。如果我们努力寻找给这座城市降温的办法,如果我们健全完备的保障体系,无论是身处十字路口热浪中的民警,还是工地上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的民工,都能在这座城市,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带来的人文味的清风、制度性的凉爽。
那时候,叫不叫火炉,与荣辱美丑无关。叫不叫火炉,热,总在那里。叫不叫火炉,清凉,也在那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