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正面描绘着精美的古代人物和亭台楼阁
其中的一幅屏风上有“段桥潺雪”的字样
昨天,杭州市政协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古巴的一家国立博物馆中,发现了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屏风,这座高为2米多、宽为四五米的漆器屏风上,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西湖十景”。有关专家表示,这对研究“西湖十景”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现这古老而珍贵的“西湖十景”的,是九届市政协委员张建强。这件屏风,是今年5月24日以张鸿建副主席带队的杭州市政协文化考察团一行6人,在哈瓦那市中心的古巴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参观时偶然发现的。这家博物馆于1964年开馆,现有各种收藏品4万多件。当时,这件屏风被放在一间80多平方米的东方文化藏品的展厅内。
屏风共12幅,6扇对折,正面描绘着精美的古代人物和亭台楼阁,背面底部三分之一处,则描绘着花港观鱼、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的题名和景观。
这样的意外发现让大家都很激动。经仔细核对后发现,屏风上“西湖十景”的题名与现在我们熟知的“西湖十景”有所不同,如在屏风上,出现了“段桥潺雪”、“苏堤春柳”、“两峰插云”和“三潭映月”的字样,大家推断,这几个题名应该分别对应如今“西湖十景”当中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双峰插云”和“三潭印月”,而其余的六景名称与今天的叫法一字不差。
屏风背后还有一篇题词说明:这是康熙己巳年(即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所制的屏风,是送给一个李姓人氏的母亲的50岁生日寿礼。其中提到闽中大乱,受礼者的丈夫服从皇命征战四方及浙江提督等字样,不一而足,有待详细考察。
“根据屏风背后记录的众多贺寿的人名推断,该屏风大概制作于闽粤,一些字的读音与江南地区不同,所以有些字的写法不大一样。”市政协文史委陈江明表示,也有可能是因为该屏风是寿礼,所以有些字因为“避讳”的原因而改作其他字。“有一点值得注意,康熙皇帝曾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而据现有文献,在此之前,都叫‘两峰插云’,古巴博物馆所藏屏风亦称‘两峰插云’,可见这件屏风的确是康熙年间的遗物。”
“我们看到反映杭州“西湖十景”的大型屏风,竟然在万里之外的古巴博物馆保存如此完好,感到十分激动和振奋,而且直接拉近了杭州与古巴文化交流的距离。特别是屏风上‘西湖十景’的内容是这样完整,又与现在提法有所不同,很具有研究价值,更觉得弥足珍贵。”市政协副主席张鸿建说。按照他的提议,杭州还将与古巴协商,将这件屏风送到杭州进行展览,让杭州人民一饱眼福并论证“西湖十景”的最终成名年代和时间。“屏风是一户李姓人家的,我们还可以寻访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这家的后人。”
说起杭州的“西湖十景”,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能信手拈来那么一两个,三潭印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正是这些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传说的“西湖十景”,才让西湖的美丽显得格外的厚重。那么,众人口中的“西湖十景”是从何时开始固定下来,成为西湖美景中的经典?昨天,市政协公布了一项意外发现,可以证明至少在清朝的康熙年间,人们就已经十分熟悉现在所说的“西湖十景”了。
资料链接
近现代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是康熙皇帝御题后定型的。据陈高华、王其煌先生研究,“西湖十景”之说起自宋,到了南宋、元代已相当流行,并被视作西湖景致的集中表现。南宋的“西湖十景”名称的具体文字为何,今已不得全貌。北宋末张择端画有《南屏晚钟》,南宋马远画有《柳浪闻莺》、《平湖秋月》、《两峰插云》,陈清波画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从画名可见,经典的“西湖十景”在南宋已经定型。元代诗人尹廷高就作有《西湖十咏》之作,此外,著名诗人萨都剌也作有《西湖十景词》,所以“西湖十景”当时就是大致确定的,只是个别文字有差异。入清,“西湖十景”更为众所周知。清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第三次巡幸杭州,手书“西湖十景”,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麯院风荷”改为“曲院风荷”、“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但是虽经御题,民间也并不全然跟着改称,如“南屏晓钟”仍叫“南屏晚钟”;康熙孙子乾隆也对其祖的改动不以为然,他将“雷峰西照”改回“雷峰夕照”,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宗苍彩绘《西湖名胜》十二景册页有“雷峰夕照”一景可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