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6日讯 王韵华,女,1941年出生,嘉善人;陈福珍,女,1942年出生,湖州人。王韵华比陈福珍大1岁,两人在湖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王韵华由于一些原因回到了嘉善,后来又去了上海,两人的联系就中断了。如今,70岁的陈奶奶十分想念这位老友,她在哪里?能否重聚?思绪飘向远方。
初中结下深厚友谊
说到陈福珍奶奶,她是湖州人,早前住在府庙前11号,初中时就读于湖州二中初中部,结识了那时的王韵华。
“还记得是1957~1960年的时候,我们两人就读于湖州二中初中部,就是现十二中的位置。”陈奶奶说,难得有这样一位知己,初中时段过得很开心,两人也互相勉励,情谊深厚。
中学毕业之时,王韵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湖州中学,假期归家前把行李托于陈奶奶。然而,假期结束后,陈奶奶没有等来好友,来的是取行李的王韵华母亲。王韵华的母亲说,因为老家有事,女儿将留在家中,无法前往湖州中学就读。
中学时代的好友突然不能来湖州念书,这让当时的陈福珍措手不及,她试着去打探原因,得知这与王韵华的家境有关。
“王韵华家里条件不好,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姐姐大她七八岁,妹妹小她三四岁。妹妹好像在嘉善老家教书,姐姐在湖州上班,赚钱支撑着这个家,王韵华当初从嘉善来湖州也有投靠姐姐的意思。”陈奶奶说,王韵华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很好,她也很争气地考上了湖州中学,“可是,她家里实在没钱,最后只能选择回家工作,也就离开了我们。”
陈奶奶记得,那年是1960年秋天,微风习习,“风筝”断了线。
记忆匣门再度被打开
陈奶奶回忆,印象中的王韵华个子高高的,初中时就有1.65米,长着一张娃娃脸,大眼睛眨巴眨巴,皮肤很白皙,体型较圆润,性格内向、和气。
“初中时我们还拍过照,我也留下了她的一张照片,还依稀记得她的模样。”陈奶奶感叹,后来搬过几次家,一些物品不幸丢失,包括这张对她来说弥足珍贵的照片。
“还有一封她从上海寄过来的信,我也弄丢了,实在后悔!”陈奶奶在电话中有些啜泣,她告诉记者,这是王韵华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此后便杳无音信。
陈奶奶记得,王韵华的信写得情真意切,流露出想回湖州看看的愿望,却没有留下电话号码。
嘉湖两地同寻老友
“我从国外回来,看到奶奶总是念叨王奶奶,心里不是滋味,真希望能帮她找到!”陈奶奶的孙女不久前回国,看到奶奶为此神伤,由于奶奶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哥哥,她倍感孤独,也就增加了对王韵华这位老友的挂念。
于是,孙女找到了湖州晚报。几乎同时,晚报接到了湖州晚报的电话,希望晚报能在嘉兴尤其是嘉善,帮忙寻找王韵华老人。
“现在的线索只有王韵华当年留下的一个地址:嘉善东大街66号或60号,时隔半个世纪我奶奶已经记不大清了,希望这个地址是正确的,这个地方还保留着。”孙女说,奶奶得知,1960年左右王奶奶辗转去了上海,不晓得现在是否还在上海,“两位老人如果可以重逢,那将是最温馨的场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