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07月08日讯 两家人,曾经素昧平生。他们之间隔着一条并不太窄的路。
路的一边是一排住宅楼,其中一幢的4楼住了施才根、俞菊珍夫妇。老施78岁,身体健朗,妻子俞菊珍65岁,脸上洋溢和善,两人都是罐头厂的退休工人。
而路的另一边,住着79岁的陶玉香老人,退休前她是一家越剧团的骨干,大家都叫她“陶老师”。因为丈夫突然去世,20多年来她一直独自居住在两间小小的平房里。
19年前,因为陶玉香学生的一句简单嘱托,马路两边非亲非故的两家人就此结缘。为了兑现当年那一句“我们会照顾好陶老师”的承诺,施才根夫妻俩开始默默关注“那一边”,无怨无悔地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照顾,而这一照顾已近20年。
1985年,陶玉香从三门县越剧团退休回到嵊州后,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发挥余热。没想到5年后,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一向乐观的她深受打击,时常沉浸在悲伤中,身体每况愈下。
见此情景,一位家住陶家对面的学生有点不放心,不时上门看看老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两三年后,这位学生举家搬迁。临行前,热心的邻居施才根夫妇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她迟疑了一下,便和盘托出陶老师的情况,并试探性地问道:你们帮我多关照陶老师,可以吗?
“行!我们会照顾好她的。”施才根、俞菊珍夫妻一诺千金,从此,两人便对陶玉香特别上心。
施才根夫妇俩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在自家阳台上观察对面陶玉香的起居。为了能看得更清楚,施才根还专门砍掉了陶家门口那些遮挡视线的树枝丫。一看到老人自己动手洗衣服、洗头什么的,俞菊珍就会迅速从自家赶过去:“你有事,就拨一下电话呀,干嘛自己动手?”说着,就挽起衣袖抢过活儿……
施才根还在陶家门口安装了一盏灯,这盏灯既是照明灯,也是他们夫妇与老人之间的信号灯:晚上灯不亮或早上还亮着灯,就说明老人今天身体有点不适。
一次,陶玉香正在家里晒笋干,突然感觉一阵胸闷,她踉跄着回房抓起电话。这时只有俞菊珍一人在家,她一听电话里陶老师急促、轻微的声音,二话不说就从家里跑出来。喊人、拨120、送医院、办住院手续……“幸亏你们家属发现及时,迟一分钟,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看到施才根夫妇的着急模样,医生还以为他们就是陶老师的亲戚。
“这么多年,都是他们对我细致入微的照顾,让我的晚年很幸福。”采访时,陶玉香老人拉记者到她家里,介绍起一个个几乎已经被平淡生活掩盖的细节。
家门口水槽边的一根水管,是施师傅特地为老人接的,因为原先家里的水管不时要停水;房外的一间女浴室,施师傅专门改造成了一个小卫生间;老人房内有一个痰盂,施师傅特地做了一个木制座便器;房外石阶多,老人侄子修了一些铁栏杆,施师傅担心不够牢固,又在每根杆子下面浇了水泥墩……
“我哪辈子修来的福,让好心人花这么多的心思。”提起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陶老师热泪盈眶。一旁的施才根笑道:“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给别人一点帮助,我们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