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当《舌尖上的中国》红透半边天的时候,重美食又重乡情的新老嘉兴人,想必对这段旁白印象深刻,透着掩饰不住的“与有荣焉”之感。短短几句话里不仅有美食“滋味”,还有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随之,画面上出现的“裹粽哥”刘光荣也随之红起来,这位四川小伙靠着每天能裹3000多只粽子的精湛技术,已经在嘉兴买房落户。但最高兴的还不是刘光荣,五芳斋营销部门的人更高兴。“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的技师,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品的生命力。”一部“津津有味”的纪录片,使五芳斋得到一次极好的品牌宣传。据说节目播出后,五芳斋电话响个不停,其官方微博粉丝数激增数万。
对于中国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吃更能把所有人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迅速调动起来的事了,我们的历史似乎永远与吃痴缠。从这个角度讲,选择“吃”这个题材,是《舌尖上的中国》爆红的基础。对国人而言,“吃”承载了太多,“吃货”们关心味蕾的高潮快感,还有人关心着背后辛苦的劳作、人生的况味、文化的传承,那里面还有亲情、传统、乡愁……甚至还有人从这盛宴中品出了“爱国的味道”。
也正因为有着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吃就不仅仅是“滋味”、生计,它是一个庞大得令人不得不敬畏的产业。记得最早出场的藏族母女吗?她们在香格里拉的松林里辛苦了一个雨季,靠着自然的馈赠——松茸挣到5000元,而这些松茸总是在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上。而淘宝数据也显示,香格里拉松茸、诺邓火腿、内蒙古奶豆腐、徽州毛豆腐、大理乳扇……这些地方特产美食从《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以来,搜索量达到近400万次,环比增长13.54%,共成交582万多件,仅云南诺邓火腿5天内成交量就增长了17倍。一部纪录片的“美食总动员”甚至带火了美食之旅、A股中的食品股。
食物,中国人始终如一的挚爱,是最火热的生计,也是最常青的产业,这是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无法代替的。粽子、黄酒……嘉兴古老的手工美食,同样在现代的流水线上呈现出与传统不一样的生命力。将一个地方的传统美食,发扬光大为著名的现代品牌,并在世界范围内努力扩张其版图……这样的行为无疑功德无量。因为商业上的驱动,总是同时成就着民生的改善、传统的保存、文化的传承、城市的“名片”。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美食走出了嘉兴、走出了国门;一些曾经因享有盛誉的老字号,却逐渐在城市化进程中衰微,在割裂传统中没落,这无疑是极大的损失。将传统美食成就为一个常青老字号,抑或去培育一个新食品品牌,其背后商业经营之道固然精深,但我想,食品作为产品固然要不断求新求变,但作为生活之根,在一些底线上更应该追求返璞归真。那是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是人类善待食物、敬畏自然的深刻传统。当乡愁之梦远去、阳光还原现实,当我们发现在美好餐桌的另一面,还有一道由三聚氰胺甲醛明胶重金属组成的“味觉盛宴”,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外还有个“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念及曾经乡愁里的舌尖中国,那是怎样一种山穷水尽吃无可吃的尴尬、悲哀?
一位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导演说“带着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制作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让“吃货”们在深夜感动得流泪;今天,“舌尖上的产业”要取得成功,也请先学会敬畏和尊重美食。毕竟,大味必简,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是有权有势还是暂时拮据,夜深人静时体察我们内心深处最期待的,不过只是那安心的一口。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