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0日讯 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是衢州日报96811爱心流动图书馆的首个爱心流动点。7月6日,指导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个暑假,孩子们有地方去了,我们和市侨商会送去的爱心流动图书也流动了起来。
柯城区留守儿童
有了共同的家
“前几天刚放假,我就来过了。”
“我妈妈说,我可以天天来这里做作业。”
7月6日上午,在华墅乡刘坂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里,几个孩子正在看书、做作业。
柯城区妇联负责人介绍说,截至今年6月底,刘坂村有中小学在校生121名,其中留守儿童就有64名。“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教育,已成为一个社会关心的问题。”
从5月起,经过市、区、乡妇联的多次实地考察,决定在刘坂村成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俱乐部),并且配备了电脑、电话、音响及各类活动器材等,还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来确保该中心的正常有序开展。
刘坂村大部分劳动力在外打工,一半多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他们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有的跟外公外婆吃住,有的寄宿在外村的亲友家。刘坂村村支书郑曼青说,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教育都出现了很大问题,“特别是寒暑假,得不到有效监护,有的甚至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多年来,我们都希望能让我们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更多的课余活动场所。”揭牌仪式后,郑曼青开心地说,“现在,孩子们终于有了他们共同的家!”
10位大学生老师来上课
听说指导中心(俱乐部)成立后,还请了10位来自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给孩子们上课,家长们都很开心,有些家长一早就来打听有哪些课程了。
“一大早就带着孩子过来了,想看看上些什么课。”周爱花的儿子郑如意今年10岁,听说除了英语、语文、数学课,还有足球、折纸这些有意思的课,他立马和几个小伙伴开心地叫了起来。
“我没学过跳舞,想学跳舞。”11岁的郑菁颖爸爸在城里开车,妈妈在温州做保姆,她看见课程表上有唱歌、绘画和舞蹈课特别开心,“等妈妈回来就可以跳舞给她看了。”
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一的何梦兰也曾是个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留守儿童,“记忆里,直到小学二年级,我才见到了爸爸妈妈。”何梦兰说自己小时候有些孤僻,可能就是缺少父母关爱造成的,“我想,我是比较了解留守孩子的精神需求的。”何梦兰在学校的辩论赛上拿过第一名,她这次要教孩子们演讲与口才,“有些孩子还小,就努力让他们张开嘴,大胆地自我介绍。”
“这10位大学生会为孩子上11天的课,他们走后我们会请本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支教,保证孩子在一个暑假都有活动。”
爱心流动图书
正在流动中
“从5月底到现在,孩子们借的书来来去去有800本了。”从供销社退休的郑崇春负责指导中心(俱乐部)的图书借阅工作。记者在他的登记簿上看见满满的图书借阅记录——出借时间、借阅者、书名、归还时间,“这些都是好心人送来的书,当然要认真登记了。”郑崇春告诉记者,孩子们很爱看书,指导中心(俱乐部)平时每周一、三、五、六开放,到了暑假天天都开的,“有时候我还没来开门,大家就等在门口了。”
“流动图书馆送来的书,我们是不外借的,只能在教室里看。”郑崇春说,因为知道我们的图书是用来流动的,怕孩子们不小心弄丢了,所以现在这些书还只能在教室里阅读。
“为什么不能借走啊?”
听见孩子的疑问,我们也决定尽快完善规章制度,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
“谢谢叔叔、阿姨,你们为中心准备了崭新的电子设备、多样的文体实践活动,丰富的书籍……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会在家乡这片充满爱心的大地上,更加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一切困难,自强自立。我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学校和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
听完留守儿童郑丽萍的话,柯城区妇联主席宣晓君说:“孩子们都有着一颗感恩的心,这让我们也很感动。接下去,我们还想招募志愿者带着孩子一起游戏、学习,希望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加入我们,希望这些爱心传递能留给孩子们最美的童年。”
三个多月来,许多读者看到本报发出的“为孩子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后,纷纷捐出自己喜爱的图书,目前已经收到热心单位和市民的捐书2万余册。捐书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为了方便市民捐赠图书,衢州日报社报业大楼一楼96811公众服务中心大厅,以及全市1300多家“左邻右舍”便利店,都将是我们的“爱心捐书点”。“爱心捐书点”由96811爱心联盟志愿者负责登记收书。
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一的何梦兰曾是个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留守儿童,她正和留守儿童交流。
大学生志愿者来了。
小书迷。
村妇女主任代孩子们领书。
- 出口直通放行缓解销售难 衢州椪柑出口增长八成
- 衢州计划定向委培农村社区医生 专科层次63名
- 衢州尚未发生松材线虫病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衢州旅游周末大派送 衢江区吆喝乡村旅游
- 浙江省委督查组在衢州督查调研新时期侨联工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