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1日讯 在海宁长安,年过半百的孟伟濮收藏了一套《江南制造局记十卷》。这套古籍是他20多年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收藏的,10多年前,有人出5万元想买,被他拒绝了。老孟没有售书,并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这套书的最佳去处。
“我虽然将此书收藏了20多年,但这并不是我的东西,它属于国家……把它捐给档案局,既为书找到了好归宿,也圆了我的心愿。”昨天,老孟感慨地说。
古籍共十册
得知老孟想捐书,记者专程来到海宁长安,见到了这套古籍。老孟小心翼翼地拿出这套繁体字、竖排版、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的石印线装本,记者发现书页已泛黄,第一册的封面稍有破损,而且还开了线。但书里的所有文字都非常清晰,十册书籍一册不少。
翻开第一册,记者就发现了“江南制造局记十卷”八个大字,这是此书的书名。接下来,又有“光绪三十一年九月编印上海新马路福海里文宝书局石印”等详细说明。记者通览此书,发现它不仅介绍了江南制造局成立的背景,还分别开设章节,从“建制图”、“各厂”、“学馆”、“松江火药库”、“制造图”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
这套古籍里,还夹着一张江南制造局的江南船坞分布图。从这张图中可清晰地看到,当年的黄浦江以北就有大面积的船坞。
意外发现神秘字条
“这套古籍,是我20多年前,从杭州购买来的。”老孟向记者回忆说,“那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外地人在卖这套书时,觉得这样的书很奇怪,就花几百元买了下来。”
老孟把古籍带回家,粗略地翻阅了几遍,发现书中内容很难懂,但他在书籍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神秘的字条。“年代久了,那张用毛笔写的小字条早不知去向,但字条里的内容我还记得,大意是说此书是从图书馆里流出的,不属于任何个人,应归国家所有。”老孟向记者介绍说,看到字条的那一刻,他就产生了有朝一日要将此书捐给国家的想法。
大约10年前,有个杭州人闻讯老孟收藏了一套这样的古籍后,专门上门想出5万元购买,老孟获悉对方的来意,书也没让看就拒绝了对方。“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把它随随便便地卖出去了,那是对古籍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在我年纪大了,把它捐给国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老孟说。
档案局里安家
海宁市档案局有关人员获悉老孟有捐书的意愿后,迅速赶赴海宁长安,从老孟手中接过了这套古籍。
据了解,书中所载的江南制造局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简称,为晚清重要的军工厂和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该机构于1865年在上海成立,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实际负责,先后建有十余个分厂,雇了工兵2800人,能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同时设有翻译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时期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海宁市史志学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江南制造局记十卷》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江南制造局总办的魏允恭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完成,“是目前研究江南制造局最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它对于研究洋务运动及近代中国军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