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2日讯 在莽莽的小陇山林区、风景秀丽的麦积山脚下,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他们常年累月默默无闻地耕耘着,用热血和青春把绿色的种子撒在广袤的大地上,用勤劳和汗水养育着茫茫林海。
他扎根山林26年,专注科研,与土地和树木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前,癌症手术后10天,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至今仍奋斗在工作一线,他说“这是工作疗法”。他,就是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科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张宋智。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小陇山广袤的山林里。
科研成果是大家的
1986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在实施《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和“用材林基地建设”及提升科技含量的战略中引进人才,时任西北林学院教师的张宋智,毅然放弃了大城市高校的优越条件,来到了可谓穷乡僻壤的小陇山。“取得的成果都是大家的,如今回想自己最初的选择,觉得很值得。”张宋智说。
调入林科所后,张宋智参与实施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在该项目的实施中,他踏遍了小陇山、白龙江、靖远哈思山、兰州连城等林区,带领技术人员常年坚持观测,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同年,张宋智还参加了《小陇山林区欧洲云杉引种试验研究》课题。
该树种的引种研究于2003年12月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鉴定,得到了“不但拓展了欧洲云杉的适生范围,而且对培育小陇山林区大径级树种资源、丰富西北园林绿化树种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欧洲云杉引种试验亦具有指导价值,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的评价。
2000年,张宋智开始主持天然林保护工程科技支撑“小陇山林区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营造容器苗试验示范林3000亩,成活率在90%以上,初步解决了干旱贫瘠山地造林的问题。同时,引进微喷和大棚育苗技术,缩短了育苗周期,试验总结出容器育苗实用技术,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工厂化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2006年开始,张宋智带领一批人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楸树种质资源,一共有360多份,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在林业上,掌握种质资源就等于掌握了这个树种的前沿技术,有一位英国的学者就曾专程来小陇山买楸树种苗。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咱们林业上要求至少要经历半个花期,日本落叶松的采花期要40年,那半花期就要20年,而油松的采花期要60到80年,所以要30到40年才能有研究成果。这是一个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就是种下一颗种子,直到它生长成熟再结出种子。”张宋智说。
在做项目科研的同时,张宋智把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班讲课和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小陇山的21个林场和天水市五县两区林业部门培养了大批科技骨干。2002年10月,《欧洲云杉引种试验研究》课题开始后,他每天跑试验基地。一次,在前往基地途中,张宋智不慎摔倒受伤被送往医院。医生说需住院治疗一个月,可他仅住了3天院,便忍痛出院,带病直接赶往百里以外麻沿林场的育苗技术培训班。
2009年,张宋智做了癌症手术,手术后10天他就回到了小陇山。也许是多年的林业科研工作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许他本就是个心态平和、淳朴自然的人,面对大家谈及色变的病症,张宋智却轻描淡写,脸上依然带着温和的笑,“人啊,不能闲着。我这是‘工作疗法’,一工作就什么都忘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