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2日电(记者 商意盈)位于浙江武义城郊的熟溪河里9日打捞上来两具女孩遗体。目击者称,两名女孩手拉手下河游泳,不慎滑入了深水处,几下扑腾后,就沉了下去。这两个女孩,年仅11岁,都是贵州籍农民工子女。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随着暑假来临,大量农民工子女来到父母所在的城市,但是相见的喜悦刚过就频频发生孩子溺水、交通事故等伤亡事件。这些事件正在敲响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位的警钟。
进城农民工子女是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数量相当庞大。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80%以上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为青壮年,假定其中的三分之一育有子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超过500万。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在暑假到城市和父母团聚,暑假结束又再次回到农村。
在孩子与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们的安全问题让人很难忽视。2日,浙江东阳三个孩子在池塘溺水身亡,最小的仅有6岁;5日,温州永嘉两个初中生溺水身亡……据统计,6月1日至7月5日,浙江省共发生17起未成年人溺水事件,共有26个未成年人溺水身亡,其中外省籍的有18人。
类似的意外伤害事故几乎在暑假的每一天都在发生,杭州市疾控中心曾对杭城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外伤害明显高于本地未成年人,而意外伤害几大“杀手”依次为跌落、锐器切割伤、异物卡喉、烫伤、咬伤、触电、溺水和交通伤。
面对孩子的意外伤亡,这些农民工是一脸无奈。高强度的工作、超长的工作时间、相对恶劣的居住条件和相对拮据的收入水平,使得这些在城市里举目无亲的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来自河南的张晓琴在杭州市余杭区一家服装小作坊打工。为了赚钱,她每天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多的时候甚至要工作16个小时,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也舍不得休息。
“我们是计件工资,要多赚点钱必须得多干活,不单老板希望我们加班,我们也想多做一件是一件”。提起从老家来过暑假的儿子,张晓琴有些心酸:“每天早上出门他还没醒,晚上回家他已经睡着了。”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相较于熟悉的农村环境,充满新鲜感的大城市充斥着不少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放眼望去都是陌生人、没有玩伴、说的家乡话没人听得懂,父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暑期班费用,使得他们融入城市难上加难。
8岁的乐乐从湖北到杭州来看望父母,却没有任何的玩伴,父母上班的时候,出租屋前的沙地、水塘、土坡就是他一个人的“游乐场”。“想回家,想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家。”皮肤已经被太阳晒得黑红的乐乐说。
相关专家表示,从深层次而言,进城农民工子女安全问题折射出中国巨大的城乡鸿沟。由户籍造成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一直存在,民工和民工子女并没有被纳入社会公共政策给予关注的体系之中,无法在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居民享受公平的待遇。
仅教育一项,尽管国家明令要求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在招收学生时,不得拒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事实上学校只能在满足本区域户籍人口入学的前提下,才考虑接纳外来民工子女。而仅有的几所民工子弟学校,则根本没有能力接纳如此庞大的民工子女人群。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处境引起了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的关注,他们开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保障体系,及时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11日上午,400多名农民工子女参加的浙江省暨杭州市关爱农民工子女公益夏令营活动启动。作为主办方,浙江省团省委表示,将在全省开展1800余场公益夏令营活动,惠及10万余农民工子女。温州、金华、绍兴等多地的社区和企业也开设了免费活动场所,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玩耍、交流的地方。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首先要改变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是外乡人、是过客、是体制外人群的观念,从体制上来对他们进行扶持和帮助,让他们有机会共享公共资源、政策和权利。
杨建华建议,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图书馆、社区体育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等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享受同城待遇。“这对他们和城市孩子都是一种成长体验,也承载着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工自己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希望孩子真正融入城市的梦想。”他说。(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